喚醒歷史文化記憶激發泉城發展活力
邢臺,是一座擁有3500余年建城史的城市,有“五朝古都、十朝雄郡”之稱,被譽為“燕趙第一城”。今年以來,隨著“文化興市”戰略的實施,我市古城修復工程方興未艾,令市民對整個中心城區的發展充滿了信心與憧憬。這一工程不僅是對這座古老城市歷史文化的守護,更是對現代城市發展的有力推動,讓文物活起來、古城熱起來、中心城區強起來。
邢臺新聞傳媒中心記者陳光 杜明 文/圖
老街換“新顏”街坊鄰里笑顏開
老街,承載著我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見證了數代人的成長與變遷。近日,隨著襄都區古城改造的腳步,沉淀了歲月滄桑的珍珠街煥然一新。記者在珍珠街看到,街東口的建筑墻體兩側已按照古城格調進行修復,古韻新顏交織,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詩意畫卷。
市民徐女士在街口開了一家食品店,老街坊們經常來店里拉家常,聊得最多的就是現在的生活變化。徐女士回憶說,十年前她從一對老夫婦手中盤過了小店,當時的珍珠街路面破損不堪、崎嶇難行,現在不僅主路得到了硬化,就連小巷內也都鋪設了地磚,街坊鄰居的生活質量有了很大提升。“現在路修好了、污水管網改造了,又開始對街道的整體環境進行復建,吸引了更多人來觀光,街上也更熱鬧。”徐女士說,她的食品店也打算“與時俱進”重新裝修一番,給街道增添更濃厚的煙火氣息。
“我們這兒住的都是老街坊,好多人都舍不得搬走。”居民袁大媽告訴記者,珍珠街雖僅有300多米長,留給她們的回憶卻數不勝數,從城隍廟到街上遺留下來的石墩等老物件,珍珠街有著太多的故事。“能看到古城修復,我們都特別高興,希望我們的生活以后變得更好。”袁大媽說。
據了解,除珍珠街外,西大街、羊市街等12條寶藏街巷和17條小街巷也正在持續推進改造提升中。“在改造提升過程中,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和一體化原則,將完善配套設施作為先行工程,打好扎牢基礎,同時通過挖掘和整理歷史文化資料,將傳統元素融入改造設計中,使小街巷在煥發新活力的同時,仍然保留濃厚的歷史底蘊,實現‘古風依舊在,繁華猶可追’。”襄都區古城開發保護管理中心負責人徐興龍說。
還原古城風貌 歷史韻味與現代氣息共存
11月6日的正午,襄都區羊市道熱鬧非凡,熙熙攘攘的人流穿過老街,路西的幾座布袋院安靜地坐落其中,歷史的厚重感與現代的喧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布袋院因院落縱深形如布袋而得名,為冀南地區獨有的院落形式。其是在順德府南關漫長的歷史演變中逐漸形成的一套前店、中廠、后住宅的結構模式——商住一體布袋四合院,獨特的院落設計成為了邢臺古城物質文化遺存中寶貴的活化石。
走進布袋院,青石板路、木質門窗、精美的雕刻,每一處細節都透露出濃厚的歷史氣息。傳統的建筑風格、古樸的院落布局,不禁使人生出“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懷。院落四周環繞著古老的房屋,仿佛還能看到當年居民生活的場景。“為更好地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護城市特色風貌,我們采用修舊如舊的方式對轄區內現存的40余套布袋院逐步進行復原與修復,目前已完成23、25號兩座院落的修復工作。”襄都區古城開發保護管理中心負責人徐興龍介紹。
“我們家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搬來的,我印象中的布袋院雖然保存完好,但也是年久失修了,現在重新修繕,很多人都特意來這兒看看。”附近居民張建新說,在他兒時的記憶里,這幾座布袋院是周圍最古老的建筑,也是他與同伴最喜歡玩耍的地方。聽老一輩人講,這里是邢臺當年最繁華的商業中心之一,他堅信坐落在老街道上的布袋院能重現昔日的輝煌。
“為進一步做好布袋院活化利用,我們將推出邢臺地方戲曲、邢茶、邢臺非遺美食等體驗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體驗,讓布袋院成為市民以及外來游客打卡游玩的網紅歷史文化點位。”徐興龍說。
重現歷史風貌 重溫激蕩青春歲月
11月6日,記者來到位于襄都區新西街東口的原北方大學舊址,一座紅頂灰墻的二層建筑映入眼簾,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古樸而典雅。這所曾經培養了大批英才的學府,如今依然保留著歷史的痕跡,讓我們得以一窺當年風華正茂的青春歲月。
“這座建筑采用傳統的磚木結構修建,十字形坡屋頂、梳背式門窗、室內木質樓梯都展現了當時的建筑特色,是我市近現代史重要史跡的實物例證。我們采用修舊如舊、建新如故的方法對其進行修復打造。”北方大學舊址展覽館負責人蔣瑞麗介紹,抗日戰爭勝利后,晉冀魯豫邊區已發展壯大成為戰后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解放區,具有人力物力相對充盈、群眾基礎好等辦學條件。1946年,北方大學在我市成立,這是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學科齊全的綜合性大學,也是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之一。學校設置了財經、藝術、農學等七個學院和兩個研究室,開學之際師生人數就達1400余名。
走進學校舊址內部,記者看到,展廳內部以紅色和米黃色為主色調,工作人員正在進行展廳的布置工作。據介紹,作為古城保護利用的重要工作之一,學校舊址修復工作自去年7月份開始,目前已接近尾聲。“北方大學展陳共設校史、范文瀾、新征程三個主題,涵蓋了北方大學的誕生、校史、校長范文瀾的事跡、北方大學邢臺記憶等8個相關版塊的內容。”蔣瑞麗說,展館預計在本月中旬對公眾開放。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挖掘北方大學的文化內涵,將北方大學舊址展覽館打造成為一個紅色研學教育基地,并將其納入到邢臺古城游線路中,做好面向廣大市民和游客的講解。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助力推動全市文化興市戰略實施。”襄都區委常委、宣傳部長陳現芳說。
記者手記:
古城,是我市乃至全國的瑰寶,承載著千年的歷史與文化底蘊。面對城市現代化的浪潮,如何平衡保護與發展的關系,讓古城煥發新的活力,一直是我們思考的問題。而此刻,古城修復工程似乎為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生命。
古老的建筑,在能工巧匠的手中逐漸展現出昔日的風采;以古城為核心,周邊區域的城市建設也熱火朝天地展開;夜晚燈光亮起時,古城散發出明亮的現代氣息,市民和游客紛紛漫步在街頭巷尾,感受那份獨特的歷史韻味與現代都市的繁華。
當前,我市古城修復工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推動著中心城區煥發新活力。這不僅僅是一次城市的更新行動,更是一次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我們期待著,在不久的將來,這座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城市,將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成為華北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