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拓展不動產登記“跨省通辦”,壓減土地轉用、征收審查審批時限——
辦事無憂 服務可感
本報訊(記者梁慧麗 通訊員張海峰)“以前想要給海口的房產辦理不動產業務,要在兩地之間來回奔波,費時費力不說,路費都要花上不少。現在,在邢臺就能直接辦理,很方便。”近日,市民靳先生在市不動產登記中心利用網上辦事服務平臺,順利完成其位于海口市的房產抵押注銷登記,對這一全新的業務辦理方式贊嘆不已。
從“往返千里路”到“網上十分鐘”,今年以來,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持續深化不動產登記改革探索和創新實踐,促進營商環境優化,建立以“互聯網+不動產登記”為主、線下幫辦為輔的一體化服務機制,實行“異地受理、屬地審核、一次辦結”服務模式,推進轉移登記、抵押登記等不動產登記事項“跨省(城)通辦”,著力解決企業、群眾異地辦理不動產登記“多地跑”“折返跑”問題。
此外,該局還相繼推出“帶押過戶”“京津冀+晉蒙”跨省通辦、交地即交證、交房即交證、竣備即發不動產證等一系列不動產登記暖心舉措,為辦事群眾及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不動產登記服務。
在推動不動產登記工作提質增效的同時,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全力強化要素保障,按下重點項目落地“加速鍵”。目前,位于威縣、廣宗縣的邢鋼搬遷鐵路專用線路項目正有序推進。得益于該局組卷工作提質、審查審批提速,項目用地全流程審批僅用7天。
按照《邢臺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關于土地轉用、征收審查流程和時限的通知》,該局把土地轉用、征收審查審批時限由省規定的28天壓減為10天,壓減率達64%,做到了當天受理、當天審核、當天上報,確保重點項目用地需求“應保盡保”,為推進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土地要素保障。
此外,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著力做好城市建設中的文物保護工作,降低建設單位投資風險及前期運作成本,聯合市財政局印發《關于將考古費用列入土地收儲成本的通知》,在全省率先推行“考古前置”;10月9日起,把邢臺市區范圍內收儲地塊考古調查、勘探、發掘費用列入土地收儲成本,由原來的在企業拿地后申請考古調查、勘探、發掘,變為在土地收儲前開展,實現“先考古、后出讓”,企業拿地后即可開工,開工時間至少提前2個月。
“我們繼續圍繞自然資源要素保障、規劃服務優化提升、不動產登記提質提效等重點工作,探索更多管用可行可感的新舉措,全力以赴保需求、提效能,為推動全市營商環境再優化再提升提供堅強要素保障。”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史鳳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