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日報社小記者“尋寶記”之“好南關”
■邢臺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馮鑫 杜藝文 文/圖
“好南關”是怎么來的?“好南關”有幾條街道?日前,來自東大街小學的17名邢臺日報社小記者走進“好南關”,尋訪邢州古街,觸摸城市文脈,聆聽歷史回聲。
感受老街底蘊
中興東大街南面門樓上方“好南關”三個大字格外醒目。步入街區,滿眼皆是百年老街韻致:青磚墁地、古樹婆娑,店鋪林立。
“‘好南關’,屬于邢州古城的外城。以中興東大街為界,北為內城,南為外城,外城又稱為南關外……”一路上,邢臺新聞傳媒中心記者張敏化身導游,詳細講解了“好南關”的歷史文化。
“好南關”曾是邢州古城的商業聚集區,歷史上店鋪林立、商賈如云,特別是支柱產業皮毛業,是當時全國最大的皮毛集散地,被譽為“九省冠蓋通行之路,百產菁華聚會之區,煙火萬家,客商輻輳,冀南重鎮,天府娩雄”。
“老師,‘好南關’的‘好’指的是什么呢?”小記者張杺培好奇地詢問。
“因為南關自古是商賈云集之處,這個‘好’字指的是買賣多、風水好、財源旺,所以人稱‘好南關’。”一路上,張敏不斷以問答的形式向小記者們普及“好南關”相關知識。
“其實,關于‘好南關’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是八仙之一的張果老用扁擔挑過來的……”張敏指著不遠處的“張果老挑南關雕塑”繪聲繪色地講述著,不少小記者已經開始了無限遐想。
觸摸老街記憶
“好南關”早在600多年前可是聞名中外的商業重地,見證了邢臺繁榮興盛的商業史。
當年順德府有名的五大行,集中于南關的各大街道。北大街和西大街主要是布莊、雜貨商鋪;東大街以麻行、山貨、藥材為主;花市街則以經營棉花及棉織品為主;牛市街和馬市街則是買賣牲口家禽之地;而最為出名的乃是羊市街、羊市道的皮毛業,是五大行的“老大”。
“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是北大街,北大街的茶葉、飯鋪、副食是出了名的。”張敏向小記者細數了北大街上的名店。例如:福泰茶莊、“老雙盛”鞋店、“五百居”肉鋪、“桐泰祥”點心鋪等,一個挨著一個的店鋪,一樣連著一樣的商品,一家賽過一家的買賣……
“這是原來的桐泰祥糕點鋪,我小時候總會吃他們家的糕點解饞。”張敏指著一棟4層建筑介紹,“桐泰祥”點心鋪,前店后廠,制作工藝精細、造型雅致、松軟適口、色味俱佳,天天顧客盈門。
如今,這里正開放展出邢白瓷作品展,150件古代邢瓷標本和當代邢窯優秀作品在此亮相,讓廣大市民在欣賞古樸典雅的街景時還可以了解邢窯白瓷文化和邢臺歷史。
工商聯舊址的南側就是原邢臺縣新華書店。“原來這里一樓大廳為零售門市,約有百十平方米。大廳里有兩根白色高大的圓形立柱,幾個吊燈高懸空中,四周高大的書架上密密麻麻都是分類的圖書。玻璃柜臺內,有兩三個售貨員為買書、選書的顧客服務。”張敏通過生動的講述,進行了情景再現。
小記者們聆聽著一段又一段時光故事,游走在老街,觸摸著北關街的往昔。
再現老街繁華
國慶假期,全新亮相的“好南關”街區迎來“高光時刻”,以北大街為中心地帶,連同周邊靛市街、花市街等古街巷,重現了“店鋪林立、客商云集”的繁華盛景。
“昔日繁華盛景,我們可能無法真實感受,但從今日,我們都可以作為老街變‘網紅打卡點’的見證者。”邢州影像社、遇見書屋、半島咖啡、好風物……漫步在北大街,商鋪鱗次櫛比,一步一景,一店一特色,傳統文化與新業態潮流的碰撞,讓古街煥發全新活力。
在工商聯舊址對面有一處窄窄的門洞,進去后便是一個院套一個院的深宅大院,這里就是翟家大院。“當年,翟姓是附近一帶的名門望族,翟家大院的院落幾進幾出,曲折幽深,從前門進去可通密市巷,與同在北大街的谷家大院一起被當地人熟知。”如今,這個院落已經改造為“南關小吃部”,又重新以嶄新姿態和大家見面。
今年以來,我市大力實施“文化興市”戰略,大力推廣“太行泉城、美麗邢臺”城市品牌。襄都區作為我市歷史文化核心區,全力推動邢州古城修復工程,加快“好南關”歷史街區開發保護,打造獨具特色的邢臺民居商業文化群落。
“如果有外地的小朋友來,我也要領他們來‘好南關’轉一轉。”小記者王浩宇說,看了一圈下來,他把解說詞都想好了,“在太行泉城,逛邢州古城,看商賈滄桑,憶昔日盛景。”
知識點滿滿、快樂度滿滿的“尋寶”活動接近尾聲,小記者們卻還沉迷其中,有跟建筑物拍照留念的,還有團團圍住張敏進行知識學習探討的,活動現場充滿了濃厚的學習氛圍。
大家紛紛表示受益匪淺,此次活動不僅增長了知識,更激發了探尋老街的濃厚興趣與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