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歷史文脈讓古城活起來
襄都區37處歷史建筑有了“新身份卡”
本報訊(記者黃再生)11月7日,記者來到襄都區羊市道歷史文化街區,25號布袋院門口的“邢臺市歷史建筑”標志牌格外引人注目。市民王女士正用手機掃標志牌上的二維碼。“掃了二維碼,布袋院建筑簡介、位置、建筑原貌以及現狀信息都清晰可見,真是方便。”王女士驚喜地說。
近年來,襄都區按照市委、市政府保護邢臺市歷史建筑的相關要求,先后兩批次公布了37處歷史建筑名單,近期,這37處歷史建筑均完成了建檔立冊和標志牌的懸掛。
“新的歷史建筑標志牌增加了‘太行泉城美麗邢臺’宣傳語和lo-go圖案,更突出了泉文化要素。同時,建筑物簡介,采用中英文雙語對照的形式,通過設置的二維碼,可以更形象地看到建筑物的原狀和現狀。”襄都區歷史文化名城創建辦工作人員陳宏說。
“目前,襄都區正在按照加快推進歷史文化名城創建相關工作要求,對古城核心區四個歷史文化街區內的建筑進行認真梳理、摸排,爭取再公布一批具有冀南古民居建筑代表的歷史建筑,讓古城核心區的歷史建筑達到連片成線。”襄都區住建局創建歷史文化名城辦公室主任彭軍勇介紹,襄都區將按照“修舊如舊”、既保護又利用的原則,結合邢臺古城改造提升項目,逐步啟動37處歷史建筑進行修復和保護工作,讓這些歷史建筑活起來,古城熱起來。目前已經完成了23號、25號布袋院,北方大學舊址的修復工作,正在推進工商聯舊址等歷史建筑的修復改造提升工作。
“25號民居院落修復后,引進了邢窯瓷器展示內容。修復后的23號布袋院引進了茶藝展示和漢服表演的內容。”陳宏說,這些歷史建筑都是襄都區古城游的景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