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都區東岳村:好生態結出“富民果”
本報記者高敏通訊員任付珍
東岳村村民收獲蔬菜。 趙春朝攝
碧綠的西紅柿掛滿枝頭,紫色的茄子壓彎了枝條,茼蒿、生菜、小油菜長勢喜人……初冬,東岳村蔬菜大棚里生機勃勃。
東岳村是一座水庫移民村,位于信都區西黃村鎮,背靠彩虹山,面朝川口水庫,綠樹環繞、碧波蕩漾。然而,很長時間以來,如此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是東岳村村民心中的鄉愁也是沉睡著的資源。
“我們村124口人,只有200畝耕地,且丘陵地塊土壤貧瘠。傳統農業,投資大、利潤小、回款慢,辛苦一年也掙不了多少錢,日子過得緊巴巴。”東岳村80后村黨支部書記趙春朝說,村里年輕一點的村民都外出務工,常住的只有60多位老人。
如何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進入新時代,東岳村很快找到了答案——發展特色種植。
山清水秀,又緊鄰抗大路,交通便利,早晨摘的菜,中午就能擺上市民餐桌。2019年5月,河北肽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看中了東岳村,流轉132畝土地,建成51座冷棚,去年,在信都區水庫移民管理中心支持下新建5座暖棚,采用清華大學研發的土壤還原劑和植物生命液技術種植果蔬。
“我們村空氣好、水質好,再加上科學種植,產出的果蔬品質想不高都難!”趙春朝自豪地說,好生態就是東岳村最厲害的招牌。
“如今,守著家門口就能上班掙錢,再也不用背井離鄉外出務工。”兩年前,村民趙青山結束多年在外務工的生活,返鄉種植大棚蔬菜。他負責種菜收菜,媳婦負責分裝打包,收入可觀。今年,他家新買了小轎車。趙青山說:“這樣的日子有奔頭。”
特色種植讓村民人均收入翻番。村里20多戶人家買了車、買了房。80后村民趙瑞雪、趙香軍、趙春朝先后回鄉加入到大棚種植中。趙春朝當選村黨支部書記,接過帶領村民增收致富、振興鄉村的接力棒。
不僅收入增加,村居環境也發生大變化,裝路燈、建游園、改廁、修路,這兩年,東岳村發展的腳步一天比一天快。東岳村東側的坡地上,是一個正在建設中的游園。以游園為中心,將臨近游園的房子改為民宿,修建了通往川口水庫岸邊的水泥路,規劃了房車停車場、餐廳。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綠水青山就是我們最大的特色。”趙春朝說,近幾年,來村里采摘觀光的游客逐漸多了起來,我們要利用好生態優勢,發展采摘、觀光、民宿項目。前幾天,又有3名村民表示要回鄉參加民宿建設。東岳村越來越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