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降水可不少,咋人家村子都能豐收,就咱們糧食這么少呢?”信都區太子井鄉西太子井村村民孫守良種了半輩子的地,可這里不論旱澇,收成總是不如其他村子。近兩年信都區西部降水充沛,理應收成可觀,可收的糧食每畝也只有四五百斤。
去年9月,該村黨支部書記、“群主”呂連平在“百姓議事廳”群里看到了村民們的留言,決定請農業專家們一起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經過調查發現,該村位于信都區西部,屬丘陵地貌,土地瘠薄、十年九旱。邢臺市地形西高東低,即便是降水量充沛的年份,別的地方水量正好,這里因地形特點存不住水,就是旱年。沒有了水,糧食自然無法高產,只要能將水的事情解決,剩下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找到了問題的根源所在,呂連平馬上向副鄉長郭子鵬匯報了該村的情況,并研究解決辦法。他了解到現在鄉里有節水灌溉管網建設計劃,于是第一時間向鄉里打申請,在信都區農業農村局的積極幫助下,該村順利爭取到了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名額。
過去一年,西太子井村已經建成150畝高標準農田,并且將50畝拋荒地一并改造,畝產從原來的四五百斤漲到了一千四五百斤。今年,該村正在繼續打造高標準農田,計劃改造400畝旱地和全村剩余的拋荒地,讓村民們能種好地、助增收,讓“望天收”在該村成為歷史……
去年一期項目改造完成的水澆地,把孫守良羨慕壞了,今年他家的地被納入二期項目的改造范圍,管道鋪設已進入收尾階段,這幾天他除了曬玉米就是在田間地頭轉悠,盼著早日擁有一塊自己的水澆地。
“用水澆地這事兒以前想都不敢想,現在馬上就能實現了,到時候不光能種小麥玉米,我也要種點青菜試試,我孫守良以后便真的能‘守糧’過舒坦日子了!”孫守良憧憬著說。
(邢臺日報社全媒體記者劉東甲張培 實習生楊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