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河集團:繪就農業現代化發展新圖景
本報記者王露橦
金沙河集團邢臺金沙河面業有限責任公司1005車間面粉庫房內,自動化機械手正在進行碼垛作業。
臨近立冬,全國最大掛面加工企業金沙河集團現代化無人車間內,訂單有條不紊生產。全自動的生產線上,源源不斷的小麥原料經歷刮剝、研磨、過篩等工序,變成富強粉、精粉、麥胚等成品,等待“走”上全國各地的餐桌。
“先進的生產工藝,可以最大程度保留原材料的營養成分,讓我們的產品具有更高的營養價值。我們要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的‘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繼續努力,進一步強化科技和裝備支撐,為扎實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不懈努力。”金沙河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魏海金說,目前,金沙河集團已在全國各地建設12家子公司,日處理小麥2萬噸,日產掛面5000噸。未來,他們計劃在構建優質高效產業體系上持續發力,立足農業產業化龍頭優勢,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
近年來,金沙河集團先后發起成
立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創新“企業以資金入股、職業農民以技術入股、土地承包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股權模式,探索建立一二三產融合的農業規模化經營新模式,一方面,把農戶從土地上解放出來,不但能定期拿到租金,還可打工創業,有更好的收入,另一方面,土地集中利用為大型農業機械的使用、先進種植技術推廣、優良品種選育等企業規模化經營提供了基本條件,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率。
“合作社共有120名職業農民,3萬余畝地,平時一名職業農民就能管400多畝,無人機作業、自走式機械植保、自動噴灌,從種到收,全程實現了高標準的機械化。”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江坡說,今年麥收,收得舒坦、痛快。用他的話說:“還是機械化給力!”
地處半丘陵地區的沙河市東葛泉村、曹章村、西油村等村土地,曾經一年只能種一季作物,收成甚微。近3年,金沙河集團踐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理念,大規模流轉這一帶土地,投資建設集紅薯種植、儲存、加工、觀光于一體的紅薯嶺生態田園產業綜合體等工業游項目。截至目前,共接待游客220多萬人次,陸續帶動周邊10萬余畝農戶增收致富。荒土嶺變為生態觀光嶺,變為帶動百姓增收的致富嶺。
“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魏海金說,金沙河集團還將持續探索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建設農業強市貢獻力量,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在集團每一個農業產業化項目上展現出美好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