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高敏 通訊員王澤銘)一張2米長、1米寬的蠶絲棉片,在4名村民的拉伸下,逐漸變成一床被子。“這是用剛剛收獲的蠶繭加工的。”張風印說,這幾天來買蠶絲被的人特別多。這讓他十分開心。
張風印是內丘縣金店鎮高望村村民,從2016年開始養蠶。經過幾年的探索,發展桑田10畝。每年,從5月到9月,養5茬蠶,產繭千余斤,成為養蠶大戶。
看到張風印養蠶增收致富,一些鄉親也想加入養蠶行列。張風印積極為內丘、臨城及周邊地區養蠶戶提供桑蠶喂養、疾病預防方面技術指導。
“起初,我與山東一家絲綢廠合作,將蠶繭銷售給他們。近兩年,受多種因素影響,蠶繭價格大幅下降。”張風印說,去年開始,他和幾個養蠶戶決定,不賣蠶繭,進行深加工,做蠶絲被。臨城一家養蠶大戶從南方引進抽絲設備,聘請技術員,開始自己加工蠶繭,同時,對外提供加工蠶繭服務。
除了養蠶,桑葉還可制茶。“清明,先采一次桑芽,制茶,5月又能長出新芽,不影響養蠶。下霜之后,再采一次,做霜桑葉茶。”張風印說,他還注冊了“泜河春”商標,統一生產,統一包裝,提升產品競爭力,產品遠銷上海、云南等地,將桑樹最大價值發揮出來。
“蠶絲被+桑葉茶”既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同時延伸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目前,已吸引70余戶加入養蠶行列,在內丘,就先后有9戶人家通過種桑養蠶,走上致富新“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