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深方葉茂 守正融創新
——表演唱《響器響》主創創作談
本報記者張莉
核心提示
9月15日,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在河北雄安新區閉幕。作為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重要組成部分,第十九屆群星獎音樂類決賽以云展演形式舉行。本屆群星獎音樂類決賽共計入圍28件作品,我市報送的情景表演唱《響器響》入圍。
這是一件精心打磨的作品。
2020年6月30日,表演唱《響器響》在“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群眾文藝展演”專場演出中一經推出,就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演出效果。現場觀眾自發起立鼓掌,省文旅廳領導更是在演出結束的致辭中盛贊《響器響》帶來耳目一新之感。2020年9月,《響器響》登上邢臺市第四屆旅發大會開幕式演出的舞臺;2020年11月參加河北省優秀群眾文藝作品展演,線上線下同時開花,兩年多來,《響器響》從河北響到了全國。
相關鏈接
群星獎
本屆群星獎以“喜迎二十大 奮進新征程”為主題,展示新時代群眾文藝創作成果。鄉村振興是本屆群星獎的熱門題材,展現近年來鄉村建設發展的豐碩成果,以及鄉村生活的新變化。
中國藝術節是我國規格最高、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級文化藝術盛會。群星獎是文化和旅游部為繁榮群眾文藝創作,促進社會文化事業的繁榮與發展而設立的全國群眾文化藝術政府最高獎,是中國藝術節的重要評獎內容。
《響器響》簡介
賣豆腐的敲梆子、賣香油的敲銅板兒、賣饅頭的吹牛角、修笸籮的甩鐵葉……情景表演唱《響器響》則選取以上四種響器物件,把熱愛生活、勤儉持家的傳承,童叟無欺、誠信為本的精神,千錘百煉、精益求精的匠心,敬畏自然、感恩萬物的情懷予以表達。《響器響》在聲音塑造上還原了響器的原聲,并在此基礎上予以拓展,在旋律上深植冀南民間音樂,呈現出既立足傳統,又具有現代色彩的音樂氣質。響器負載著深厚的民間文化,回蕩著悠遠的百姓情思,也寄托著小商販的人生理想和手藝人的價值追求。
一
創作一首音樂類作品,目標是中國群星獎。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響器響》入圍第十九屆群星獎決賽,得到觀眾的認可,是“只有聯系群眾,表現群眾,把自己當作群眾的忠實的代言人”的論述再一次得到了印證,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結出的碩果。
3年前的2019年,創作團隊就把目光聚焦在本土文化之中。邢臺歷史文化深厚,中醫藥文化、白瓷文化、紫金山文化等等文化概念進入他們的視野,洗盡鉛華的歲月沉淀被這些挖掘者細細梳理,層層提煉。時任邢臺市群藝館館長的導演景申友說:“積累的過程是辛苦的,而篩選的過程是痛苦的。積累是加法,選題是減法,減哪個都舍不得,都是民族的瑰寶啊。”舍不得也要舍,創作團隊匯聚了導演、作詞、作曲、歷史文化、民間文化等方面的人士,大家在前期的追尋中形成共識,那就是“根深方葉茂,守正融創新。”
轉機出現在2019年底,作曲家王偉華到邢臺講座,創作團隊全體到場聽課。那次講座的課程主題,是關于最近幾屆群星獎音樂類作品的賞析,王老師無意的安排,卻撥動了創作人員的心弦。講座之后是座談,大家迅速敲定了創作體裁,那就是創作一首音樂類作品,目標是中國群星獎。
在邢臺市群藝館一樓的那間斗室里,大家暢所欲言。“窗前來鳥堪交友”,嘰嘰喳喳的小鳥似乎也加入到談論之中,讓煙霧繚繞的話題多了一份自然的旋律。還是減法,大家一次又一次否定自己的認知,過大過空的去掉,太高太遠的去掉,太專太偏的去掉,那什么是想要的呢?古柳的一席話讓大家興奮起來,他說,什么是群眾的語言?什么最能代表群眾的語言?什么最能代表民間的傳承?什么吐露了百姓的心聲?如果從聲音上選取,吆喝聲響器聲絕對是代表之一。一言畢,立馬熱鬧起來。景申友喊出了余味悠長的“酥魚唻——”,井慶勛一聲“張馬尾羅——”帶著運河濤聲……小小的辦公室里,仿佛一個時空穿越的古老集市。大家在吆喝聲中宣泄著幾個月來創作難以突破的壓抑,似乎方向已經確立。
二
每一個響器不單單是為了發聲,其中還有更為深刻的民間哲學和寄托。
冷靜下來,大家知道,吆喝聲在文藝作品中并不鮮見,相聲里的《賣布頭》就是典范。于是,創作的軌跡再推進,從吆喝,到響器,雖然順理成章,卻是一步極大的跨越。
我們知道,響器是走街串巷的買賣人、手藝人代替吆喝的發聲物件。而在詞作者古柳眼里,響器的響聲卻是市井的交響、斑駁的底色和有聲的記憶和鄉愁。他和開過香油坊的舅舅攀談,和兒時的玩伴追憶,和至今仍在經營的老店主們交流,一個個發聲的響器產生了質變。古柳發現,每一個響器不單單是為了發聲,其中還有更為深刻的民間哲學和寄托。
這是古柳的創作札記,抄錄如下:響器里蘊含著深厚的民間文化,回蕩著悠遠的百姓情思,也寄托著一代代游商、手藝人的價值觀和追求。《響器響》截取了四種響器物件,把熱愛生活,勤儉持家的傳承(篾匠張羅)、童叟無欺,誠信為本的精神(敲梆子賣豆腐)、千錘百煉,精益求精的匠心(敲銅片賣香油)、敬畏自然,感恩萬物的情懷(牛角 賣饃饃)予以表達。
賣豆腐敲梆子,賣香油敲銅片兒,賣饅頭吹牛角,修笸籮甩鐵葉。四種響器各具特點,不僅是實用特點,還有表演上的顯著特點,同時又兼具不同的表意功能,著實難得。創作團隊在越來越清晰的創作思路引領下,不禁感嘆于民間文化的深厚深邃,感嘆先人的智慧,感嘆一件響器的教化和承載。
《響器響》的歌詞順利出爐。古柳說,真正案頭寫作的時間僅用了半天。此時,曲作者井慶勛的工作已經開始,一是查閱資料,走訪老藝人,以期獲得邢臺或者冀南地方特色的音樂元素。二是和導演溝通,獲得舞臺呈現的初步思路,讓音樂形式和舞臺形式高度統一。這兩項工作進展迅速,在《邢臺民歌集成》一書中,一首抗戰時期名為《選舉歌》的民歌,引起了井慶勛的關注,并最終從中提煉了一個小節九個音符,作為《響器響》的主題音樂基調。井慶勛也希望通過對《響器響》的打造推廣,能夠誕生出具有明顯冀南特色的音樂符號。而在和孟立新導演的交流中,針對孟導提出的“角色化”定位,讓主題音樂的發展有了方向可循,有了情感可依。
音樂素材和音樂形象的確定,讓井慶勛得以準確地表達歌詞的內涵。吆喝和響器聲是一部分,說唱是一部分,演唱又是一部分,三合一,作曲成型。《響器響》在音樂呈現方式上實現了對比鮮明的特色和新舊融合的特質。演唱部分采用了混聲合唱的形式來演繹民族旋律,說唱部分的音樂背景仍然是主題音樂,用充滿亮色和質感的板胡演奏出來,使得演唱部分的音樂主題和說唱部分的音樂背景融合起來。
“如何突破?”“如何不一樣?”成了景導和孟導的口頭禪。要想知道答案,就得研究現有的表演形式,就得知道已有的常規形態和已有的創新形態,做到有的放矢。正是因為廣泛的涉獵和汲取,編導團隊把思路統一在“塑造人物、情景再現、融合創新”上。四位老者扮演的游商身著舊時裝扮,回歸“那時歲月”,八位男女歌唱演員置身新時代,形成時空和審美上的巨大張力。
三
創新是守正的依傍,讓優秀的文化守得住、傳得下。守正是創新的根基,保證行穩致遠,跟上時代開拓出新境界。
2020年6月,《響器響》在石家莊虹光劇場全省群眾文藝展演上甫一亮相,即獲得了滿堂彩。所有的贊譽都集中在一個“新”字上,形式新、內容新、旋律新、表演新、道具新、響聲新……專家和觀眾這樣高度一致的認可,讓整個創作團隊倍受鼓舞。
經過半年的舞臺打磨和云上展演,創作團隊也在不停地進行再創作、再提升。進入2021年,省文旅廳先后兩次派出包括詞作家、曲作家、劇作家、導演在內的專家團隊,到邢臺進行現場指導,與市文旅局成立的創作專班一起進行專題研討創新與融合,解決《響器響》在表演上存在“新舊”融合度不夠等問題。2022年初,因為受疫情影響,省、市文旅部門成立了《響器響》提升微信群,以視頻會議形式多次專題研討交流。從歌詞創作到表演形態,一次又一次全流程分析解讀,一次又一次深入細化形成共識。經過不斷的精心打磨,而今的整體呈現,放大了優長和代表性符號,消弭了時空轉換、節奏把控等細節上的瑕疵,讓《響器響》臻于成熟。
詞作者古柳談起歌詞的提升時說,只有一條,那就是讓歷史照進現實。呈現“那時歲月”只是作品的功能之一,而只有能夠讓歷史告訴未來,才是歌詞的使命所在。
曲作者井慶勛清楚記得,僅音樂上《響器響》就經歷了五次大改,數次小改。第一次改動是省里展演后,根據觀眾的反響和建議,將演唱部分縮減,把第二段演唱部分改成了游商的吆喝。第二次是根據專家意見,將第三段演唱部分改為四拍子,使作品更具表演性。第三次是根據導演要求,在開頭的吆喝聲中加進了阿卡貝拉的和聲,真正實現了新舊的嫁接與融合,也更舞臺化……
孟立新導演為四位老者都起了名字,“豆腐楊”“香油張”“饃饃馬”“張羅李”。他說,這是在強調人物的角色化。雖然《響器響》是音樂作品,是表演唱,但是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演唱,歌詞里有人物、音樂里有人物、劇情里更要有人物。“把原來用普通話吆喝,改成了方言吆喝,就是為了人物形象的凸顯。”孟導通過音效、人物角色、時光穿越、人物關系等多種舞臺藝術手法,讓一首音樂作品在舞臺上活了起來。
作為《響器響》的導演也是制作人的景申友感慨良多:“創作的過程也是感悟的過程,創新是守正的依傍,讓優秀的文化守得住、傳得下。守正是創新的根基,保證行穩致遠,跟上時代開拓出新境界。這是《響器響》帶給自己,也是帶給團隊的最大收獲。”
幕后花絮
情景表演唱《響器響》表演者共12人。8名合唱隊員,4名說唱吆喝演員。演員們都來自不同的工作崗位,3名群藝館工作人員,5名中學音樂教師,2名退休劇團老演員,2名地方知名表演者。
兩年來的不斷排練和多次演出,整個團隊團結互助、親如一家。
花絮1合唱隊演員王濤來自威縣二中,趙東方來自內丘中學。二位老師克服諸多困難,推掉身邊所有事情,雖然路途遠,但總是風雨無阻按時到達參加排練。王濤說:“這是我業務上學習成長的大好機會,更是我們共同為榮譽而戰的難忘的奮斗經歷,我一定好好珍惜。”
花絮2緊張排練過程中,張羅匠扮演者李振林老師的愛人突發急病做了手術,李老師給家人做好了輪流值守的安排,晚上自己在醫院陪護,白天仍不顧疲憊按時參加排練,從沒說過苦道過累。所有隊員都為之感動,年輕的合唱隊員們更是由衷地敬佩,都表示要好好學習老藝術家們的敬業精神。
花絮367歲高齡的張海林老師,排練過程中由于年事已高,說唱的節奏總是跟肢體動作協調不夠完美,張老師不厭其煩,每個動作無數遍的重復精雕細琢。對藝術精益求精的精神著實讓人感動。
花絮4合唱演員馬蘭,除了參加全國群星獎總決賽,還在河北省參加全國文華獎的民族歌劇《雁翎隊》中擔任角色,她只能合理安排好時間兩地跑。雖然很辛苦,但馬蘭依然能在《響器響》的排練中貢獻出最飽滿的熱情和高質量的表演。
花絮5最后一次報送全國總決賽的錄音是在石家莊完成的。8月20日早上7點半按約定時間準時出發,一路上12位老師信心滿滿,熱情洋溢,載歌載舞。上午10點準時開始錄音,因為是總決賽關鍵環節的錄音,每個聲部、每位演員、每個角色都要完成最好的聲音塑造。因為要求嚴格,錄音進度很艱難,中午1點才完成整個作品的四分之一,只能要了外賣在錄音棚簡單吃了點飯。4位年長的老師中午不能休息,還要高質量完成錄音任務,已明顯看出了疲憊,但他們還是堅持完成了高質量表演。當天錄完音回到邢臺已近子夜。
(井慶勛)
本版劇照提供 孟新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