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紀行之—— 信都區南石門鎮南先賢村
全力打造宜居宜業美麗鄉村
■邢臺日報社全媒體記者尹麗芳文/圖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寬敞、筆直的馬路,干凈整潔;道路兩旁的樹木郁郁蔥蔥;一棵棵核桃樹上掛滿了累累碩果;站在街道上,看到一排排綠化帶,錯落有致;一面面文化墻,鮮亮醒目;一個個農家人,勤勞耕作……一幅幅美麗鄉村畫卷讓人神往!
“這條路是連接幾個村的重要樞紐,接送孩子都需要從這里經過,這個地方原來是一個廢棄坑塘,雜草叢生,垃圾成堆,過去,一到夏天,蠅蚊成群,臭氣熏天,遇到下雨天,道路泥濘,寸步難行,嚴重影響村容村貌和周邊群眾生活。我們經過整治,打算在這里種荷花,春天看葉、夏天賞荷,秋冬采藕!”在污水處理廠旁,南先賢村黨支部書記豆建朋說,南先賢村兩委班子成員不斷增強政治素養和工作能力,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到首位,把老百姓的事兒放到心坎兒上,做優公共服務、弘揚文化特色、統領產業振興,建強戰斗堡壘,不斷拓寬鄉村振興有深度、力度、廣度、寬度,提升鄉村振興的溫度。
—黨建引領—
“聽民意,集民智,聚民心”
“我們堅持每月走訪一次脫貧戶、邊緣戶,關注他們的身體健康,經濟收入,生活條件等問題,幫助他們理清發展思路,鼓勵其發家致富。”豆建朋說,該村黨委班子成員加強領導,統籌規劃,健全落實黨建工作責任機制和工作制度,根據新形勢下,經濟社會和黨的建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趨勢,以改革創新的精神謀劃各項工作。
南先賢村兩委班子成員注重學習,深化認識,做到每季度專題學習一次,在深入學習黨的各項方針政策,不斷提高理論水平,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堅持入戶走訪工作制度,深入到戶了解情況、掌握問題,堅持做到每月走訪農戶工作;成立退役軍人服務站,對獨居、傷殘等特殊困難退役軍人強化生活保障、探望照料等服務;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在服務群眾工作中發現進步青年,發展黨員好苗子,把好“入口關”,由吸收“聽話型”向吸收“創業型”轉變,截至目前,發展入黨積極分子,推進黨建工作。把其中的優秀分子吸引到黨組織當中來。現有黨員39人,預備黨員1人。
2021年,該村積極籌建黨群服務中心和村民文化活動廣場,目前已經投入使用,為村民活動、娛樂提供便利。該村兩委班子成員堅持黨建引領,村里任何一項工作的開展,緊緊圍繞“聽民意,集民智,聚民心”為出發點,用心聽取百姓的意見和呼聲,力爭當好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
—環境整治—
全力打造宜居新環境
民生問題,完善基礎設施情況。這些問題時刻縈繞在豆建朋和兩委班子成員的腦海中,為此,該村采取
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通過環境整治,為鄉親們打造美麗宜居的新生活環境:清理街道,對村容村貌進行衛生整理,加大村內環境的治理力度,使村容村貌得到極大的改善;完成改廁任務,全村現有水沖式廁所209座,公廁7個;村北籌建污水處理站,從而徹底改變“臟、亂、差”和污水亂排狀況,為村民創建一個清潔、干凈、方便的生活環境;趕在汛期來臨之前清理下水道800米,做好應急措施,保障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全年安排防火隊員進行24小時輪班值守,在2021年發現火情3處,都已進行及時撲救;兩委班子利用網格分區,對全村416戶逐戶排查和宣傳防疫防控知識。在村口設立疫情防控卡口,24小時專人值班,全村定期消殺,不間斷廣播防疫防控新聞知識。
每當夜幕降臨,鄉親們吃完晚飯,紛紛走出家門,到村民文化活動廣場集合,或在動感的音樂中跳起廣場舞,或三三兩兩湊到一起閑話家常,或開開心心扭起了大秧歌,好不熱鬧。“村容村貌有了大改觀,家里裝了水側,外面有公廁,空閑時,老哥幾個到文化廣場殺盤棋,嘮會兒嗑,甭提多高興了。”村民李大爺笑呵呵地說道。
—鄉村振興—
讓鄉親腰包“鼓”起來
“我每天把孩子送到學校后,就來服裝廠上班,在這里,都是三里五鄉的鄉親,很合脾氣,大家一起嘮嗑,一起吃飯,非常開心,我們不出門,不耽誤家里的事就把錢掙了,這多虧了村委領導們穿針引線,給我們提供這么好的工作地方。”正在忙著裁衣服的張大姐開心地說。
“出去工作顧不了孩子,顧孩子出不了門,為了幫助這個群體增收,我們積極想辦法,招商引資這個服裝廠,把大隊院騰出來做廠房,讓商家滿意,讓村里的婦女足不出戶,有個掙錢的門路。”豆建朋說,這個服裝廠目前提供了30多個就業崗位,村民根據自身情況,可以拿到2000元至4000元不等的工資收入。
“我們村南征地110畝,按計劃已分批逐步簽訂完畢,我們南先賢村歷史悠久,有很多值得我們發現和挖掘的價值。”豆建朋說,他和兩委班子成員每天想的都是,如何念好“綠色經”,吃好“生態飯”,讓他們南先賢村在產業振興中,更加富裕。
如今的南先賢村,道路更加寬敞通暢,庭院更加美觀整潔,群眾收入不斷攀升,人居環境更加宜居。經過整治,“整”出了農村新美景,“治”出了村民新生活,一場美麗鄉村和文明生活方式的精彩蝶變,在悄然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