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大定位 實現四大目標加快五大突破
襄都區:勇當高質量趕超發展“領頭羊”
今年以來,襄都區持續發力城市建設,做大做強城市經濟,正以新面貌、新活力、新動能砥礪奮進,加快高質量趕超發展步伐。 (李建民 攝)
本報記者 閆麗靜郭文靜通訊員王宏雁
明確打造“首善之區、科創新城、文化名城”三大定位;
實現爭當高質量趕超發展的領頭羊、當好中心城市建設的主力軍、打造現代城市經濟的支撐點和建設“三宜三清”智慧城市的示范區四大目標;
加快城市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建設、打造最優營商環境、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和建設一流隊伍五大突破;
……
市第十次黨代會和“兩會”閉幕后,站在歷史新起點,襄都區新一屆領導班子如何貫徹大會精神吹響全力推動襄都區高質量趕超發展的進軍號?近日,記者在采訪襄都區委書記李秀娟時了解到,他們將學習貫徹大會精神與本區工作相結合,立足襄都區情,堅持有“破”有“立”,明確著力點、找準結合點,擘畫出未來五年襄都區發展“坐標系”“路線圖”——聚焦三大定位、實現四大目標、加快五大突破。
行動是最好的貫徹,實干是藍圖的畫筆。高質量趕超發展,看“怎么想”的思路,更要看“怎么干”的力度。李秀娟說,襄都區是主城區,也是城市建設發展的主戰場,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一馬當先,率先作為,當好全市發展的先遣隊、排頭兵,勇當高質量趕超發展的“領頭羊”。
解放思想闖新路
“領頭羊”的使命光榮,但征程向來不會一帆風順,必然會較早觸發各類矛盾和問題。奮戰“十四五”,襄都區高質量趕超發展道路上仍有不少“絆腳石”“攔路虎”,壓力挑戰必須直面。
李秀娟認為,過去4年來,雖然全區實現了高基數上的較快增長,但對標高質量趕超發展要求,經濟社會發展仍存在一系列問題、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現為:城區首位度不高,集聚力、輻射力、帶動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優,“大好高優”項目較少;城市功能還不夠完善;思想解放程度不夠,創新驅動能力不足等。
越是困難重重,越要找到“方向感”。奮進新時代,勇擔新使命,需要在思想上來一次大解放。
“譜寫新時代襄都區高質量趕超發展的絢麗篇章,必須準確把握新時代新階段新形勢新特點,把解放思想作為不竭動力,從慣性思維、路徑依賴等不符合高質量趕超發展要求的思維定式中解放出來,用新的思維、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方法解決和處理發展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李秀娟說。
決不能再走以房地產拉動經濟增長的老路,而是瞄準發展城市經濟這個新課題,打造以城市經濟綜合體和綠色城市工業為支撐的城市經濟增長極,增強發展后勁積蓄新動能;
在城市經濟綜合體推進過程中,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探索打造“一城三園三帶N點”全域科技城;
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探索項目從招引到落地投產運營全流程服務機制,制定簡明扼要可操作的標準化方案,為全市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
探索新路徑,打好主動仗。襄都區將以思想“破冰”引領改革“破題”,按照“高質量、現代化、加速度、優秀率”標準,從經濟實力、城市品位、生態環境、民生福祉等方面全方位發力,走在全市前列,爭當全市最好,提升襄都區首位度和集聚力、輻射力。
在增強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定力和豐富完善打好高質量趕超發展“組合拳”定力的同時,襄都區還將增強求真求實求準定力。實施求真求實簽字背書,堅決杜絕弄虛作假、數字摻雜水分以及各類形式主義問題,切實守住“真實”底線。對各項重點工作摸清底數分類施策,確保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市“保三爭一”,助力高質量趕超發展實現“突圍”。
踏石留印抓落實
襄都區高質量趕超發展美好藍圖已繪就,接下來如何把控“怎么干”的力度?高質量趕超發展是一場耐力賽,不會一蹴而就,必須一步一個臺階向前推進。要把最硬的骨頭啃下來,把最燙的山芋接下來,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拼勁和韌勁,努力把各項工作做出精彩、創出亮點。奮進新時代,勇擔新使命,需要在工作上來一次大落實。
李秀娟以城市經濟發展為例介紹道,地處中心城區、擁有要素集中優勢的襄都區,把城市經濟綜合體作為加快跨越趕超的重要引擎,在發展城市經濟綜合體上率先出招、率先探索、率先實踐。編制了襄都區城市經濟綜合體分布圖和襄都區城市經濟綜合體總體規劃圖,制定了“一城三園三帶N點”襄都區科技城發展思路,并實行周例會調度和“1+1+1”區領導、部門、鄉鎮包聯機制。
截至目前,全區累計入庫邢臺財富大廈綜合體、邢臺學院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科研綜合體、九洲京津冀數字產業園等5個項目,按照綜合體折算標準,認定為15.5個城市經濟綜合體,完成率達155%,完成個數、完成率以及考核成績均位居全市首位。
今后,該區將圍繞中心城市成長,大力發展科創、工業、商務、電商四類城市經濟綜合體,積極引進培育電商經濟、共享經濟、體驗經濟,著力在新業態、新模式上實現突破。到2025年,計劃建成城市經濟綜合體50家以上,培育年納稅500萬元樓宇100幢以上,打造電商聚集區、網紅打卡基地10個以上。
襄都區城市經濟的另一個支撐點是城市綠色工業。自行政區劃調整后,旭陽經濟開發區劃入襄都,該區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工業經濟,三次產業結構優化為0.8∶32.9∶66.3。
未來,旭陽經濟開發區將以擴容調規為契機,轉型發展氫能源、新材料、碳減排等產業項目,打造九洲京津冀數字新材料創新產業園、旭陽氫能源示范產業園、旭陽裝備制造創新產業園,大力引進一批綠色城市工業項目。
同時,鼓勵支持旭陽集團加大科技研發和技改投入,拓展產業鏈條,加快推進投資超40億元的氫能源示范、可降解塑料等11個項目建設。到2025年,力爭從產值規模上再造“兩個旭陽園區”,將其打造成為我市重要的城市工業集聚平臺。
根據規劃,按照“一年一大步,三年大跨越,五年大提升”的目標,到2025年底,襄都區GDP、公共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等指標位列全市先進,畝均稅收增速保持全市領先,發展質量和效益大幅提升。這也是襄都區作為高質量趕超發展“領頭羊”在新時代的新使命。
強化擔當轉作風
新時代高質量趕超發展的路子確定后,黨員干部就是決定因素。
在李秀娟看來,軟肩膀擔不起硬擔子。任務越艱巨,挑戰越嚴峻,越需要黨員干部咬緊牙關,堅決摒棄“等看靠推拖躲”心態,杜絕“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口號喊得震天響,落實起來輕飄飄”等不良現象,緊緊圍繞市第十次黨代會和“兩會”部署,自覺做到苦干實干拼命干、擼起袖子加油干。
加強作風建設是實現高質量趕超發展的重要保障,為此,黨員干部工作作風要與新形勢新要求相適應。奮進新時代,勇擔新使命,需要在作風上來一次大轉變,打造出一支推動高質量趕超發展的鐵軍隊伍。
李秀娟說,未來,襄都區將著力建設敢闖善干的干部隊伍,引導黨員干部拒絕保守僵化,積極探索,“敢為天下先”。堅定高質量趕超發展的信心,敢于沖破觀念障礙,打破路徑依賴,在深化改革上打頭陣、在擴大開放上當先鋒、在創新發展上搶占制高點。
建設敢做善成的干部隊伍。將引導黨員干部拒絕庸碌疲沓,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越是困難越向前”。在全區叫響“保五爭三拼第一”口號,始終保持“見獎杯就奪、見紅旗就扛、見第一就爭”的奮進姿態,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推動各項工作,讓“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成為干事創業的工作常態,讓“共同拼、一起扛、合力干”成為襄都大地的生動圖景。
此外,將大力倡導“以實績論英雄”的用人導向,堅持“干凈干事、擔當擔責、創業創新、實績實效”的用人標準,重政治、重品行、重基層、重擔當、重實績,大膽使用扎根基層、臨難不避、實干有為的“干將”“闖將”,不斷優化干部隊伍結構。著眼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制定干部“提質轉型”培訓計劃,解放思想、開闊視野,確保適應高質量趕超發展需要。
目標就是方向,目標匯聚力量。未來五年,襄都區黨員干部將以實干作為登高的階梯,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真正讓大會精神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不斷夯實發展基礎、增強發展后勁,讓高質量趕超發展大美新藍圖變成現實新美景。
短評
走在前列爭當最好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襄都區明確了打造“首善之區、科創新城、文化名城”的發展定位,其中“首善之區”這一定位可謂是牽總的。首善之區,顧名思義,就是按照“高質量、現代化、加速度、優秀率”標準,從經濟實力、城市品位、生態環境、民生福祉、社會安定、政治生態等方面,全方位發力,走在全市前列,爭當全市最好。
這一發展定位立足區情稟賦,符合高質量趕超發展要求,順應人民群眾需求。目標鼓舞人心,更是催人奮進。
走在前列爭當最好,襄都區有基礎。今年以來,襄都區多項工作取得突破,多項成績名列前茅,這是廣大黨員干部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結果。
面對更高的目標任務,需要黨員干部進一步強化責任擔當,堅持解放思想,大抓落實、大干實事,用情用心用力,把美好藍圖變為施工圖、實景圖。
“情”,是共情。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堅持“關鍵小事”就是民生大事。“心”,是真心。遇到困難不退縮,面對矛盾不回避,堅持解放思想,善于動腦筋、想辦法,真心為發展,真心為群眾。“力”,是合力。善于調動大多數的積極性,找準受力、持續用力、形成合力。
干事創業,人是第一要素。要進一步把干部群眾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發展上來,早日將襄都區打造成為京津冀東南門戶城市的最靚窗口、輻射帶動全市產業創新的科技新城、彰顯邢襄人文特色的城市會客廳,以實實在在的成效讓群眾分享高品質發展成果,共享高品質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