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用愛傳遞生的希望
致敬!中華骨髓庫的9503顆邢臺“生命火種”
公益牛城·日行一善“微光力量”系列報道③
邢臺日報社新媒體記者孫瑞超通訊員 趙潔 文/圖
袁麗娟
他們來自邢臺的不同地方,從事不同的行業,他們用善舉為素不相識的陌生人,點燃生命的希望!
A
退了機票毫不猶豫答應捐獻
2月23日,記者聯系到本市第37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朱鳳曉時,他正在太原工作。“2月14日捐獻完成,回家休息幾天后,感覺身體沒啥事兒,就出來工作了。”朱鳳曉笑呵呵地說。
朱鳳曉為廣宗縣人,他和愛人孫飛原本在拉薩工作。春節回鄉探親期間,朱鳳曉知道移植計劃確定后,退了機票,推遲了原定于2月9日的返程計劃。
回想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時的場景,朱鳳曉還是很激動。近四個小時內,他只能保持平躺的姿勢,手和腳既不能動,也不能翻身。“但是我一點兒也不后悔!”朱鳳曉說。
朱鳳曉捐獻完成回到家中后,親朋好友得知他的“英雄事跡”紛紛前來看望。朱鳳曉趁機現身說法,進行造血干細胞捐獻知識的普及。
“我只是一個普通人,但這個世界上有人因你的幫助使生命得以延續,這種特殊的‘血緣關系’讓人感覺很自豪。”朱鳳曉說,他期待更多人加入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行列,來幫助更多的人。
B
兩口子都是志愿者希望更多人加入這個行列
袁麗娟今年37歲了,是臨西縣一所幼兒園園長。當她完成捐獻,回到工作崗位上時,她成了孩子們心中的“英雄”。“孩子們的眼光充滿崇拜,更聽話了,上課也認真了。”袁麗娟說,這是意料之外的事兒。
鮮花、賀卡、編織品……捐獻造血干細胞成功后,一件件滿載愛心的禮物送到她的手中,讓她很感動。即使是回到家后,也有不少人登門看望。“我只是做了件力所能及的事兒,卻有這么多人關心,都有些不好意思了。”袁麗娟說。
袁麗娟的愛人盧新春,兩口子是大學同學。早在上大學時期,盧新春就開始定期獻血。直到現在,這個習慣還在堅持。同時,盧新春也是一名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妻子是我的榜樣,當有一天需要捐獻造血干細胞時,我也會像妻子一樣,勇敢地站出來。”盧新春說。
袁麗娟是臨西玉蘭志愿者協會成員,每逢節日,都會開展志愿服務。這也是袁麗娟講解有關造血干細胞捐獻相關知識的最佳時機。
“我們倆經常一塊研究,怎么能讓講解更有效。我們一直堅持做這件事兒,希望更多人加入這個行列。”袁麗娟說。
C
37名志愿者成功捐獻 登記加入中華骨髓庫的志愿者有9503名
本市加入中華骨髓庫志愿者有近萬名……為普及相關知識,市紅十字會以“5·8”世界紅十字日、“6·14”世界獻血者日為契機,組織全市各縣市區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通過舉辦捐獻造血干細胞知識講座、印發宣傳資料及宣傳品、邀請成功捐獻者現場互動等方式,讓更多人了解造血干細胞捐獻知識,消除恐懼心理。
此外,市紅十字會還成立了專業捐獻造血干細胞志愿服務隊,這也標志著本市紅十字志愿服務向著多領域、專業化邁進。
隨著造血干細胞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理解并支持造血干細胞捐獻工作,更多的人關注并加入志愿者隊伍,配型成功的志愿者也越來越多。
截至目前,本市有37名志愿者成功捐獻,登記加入中華骨髓庫的志愿者有9503名。
市紅十字會也呼吁更多的人能加入志愿者的隊伍。只要您的年齡在18至40周歲,身體健康,符合無償獻血條件,采取8-10ML血樣,留取血樣后,組織配型實驗室將會對您的血樣進行HLA分型等檢驗,并把您的相關資料錄入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的計算機數據庫中,這樣您就成為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了。一旦有血液病患者和志愿者的血樣配型吻合,通過體檢,即可進行捐獻。咨詢和報名電話:2268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