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燈會里的和美鄉風
本報記者王露橦 通訊員孔飛
2月12日,農歷正月十五元宵夜,信都區崔路村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一年一度的“崔路村鬧元宵”年俗活動如約而至。夜幕降臨,八方游客慕名而來,或扶老攜幼,或呼朋喚友,親身感受這個歷史文化名村的獨特魅力和濃郁節日氛圍。
靈動飄逸的鯉魚燈魚鰭隨風搖動,仿佛下一秒就要躍出水面,還有憨態可掬的靈蛇燈、威風凜凜的龍燈、寓意吉祥的蓮花燈……
79歲的村民劉登亮說,村里舉辦元宵燈會的習俗可追溯到百余年前,每年的燈會,都是村民自發組織、共同參與的盛會。從花燈設計、制作到安裝、維護,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大家伙兒的心血和汗水,每一盞花燈都寄托著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常年在外省打工,今年春節一回來,發現村里新建了村民活動廣場,村容村貌也更整潔、美觀了。”28歲的村民王豪為家門口的變化感到高興。連日來,他和父親一起精心制作出“二龍戲珠”“靈蛇獻瑞”花燈,祝愿村子新的一年越來越好。
當晚的重頭戲,當屬傳統年俗“崔路提燈會”。村里有個習俗:家家戶戶輪流當“會首”,負責活動大小事宜的安排布置。村民王利剛一家是今年的“會首”。
“這個是元寶燈,這個是五星燈。這兩盞花燈是竹制骨架,已經有六七十年的歷史了,是家里‘壓箱底’的寶貝。另外幾個是鋼絲骨架,這個小羊燈是我為二女兒做的,這個公雞燈是我大女兒12歲時自己動手做的,這個葫蘆燈……”一盞盞花燈掛起,王利剛如數家珍。
21時許,村委會大喇叭宣布:“崔路提燈會,現在開始!”
“會首”高舉“令旗”現身民俗演出隊伍之首,崔路村西王社、東王社、姚社、趙社、劉社等5支村民隊伍同時出發,敲著喜慶的鑼鼓,沿5條村路一齊向主路行進。按照習俗,隊伍每遇到一處掛有“國泰民安”等祝福語的“點桿”,舞龍隊都要配合鼓點舞上一段,祈愿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不一會兒,便有兩隊碰面,這時,主隊主動退后,讓客隊先行通過,以此弘揚中華民族鄰里和諧、以和為貴的傳統美德;直到5支隊伍全部走上主路,連成“長龍”,以此寓意美好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隨后的近4個小時里,村民手提花燈,走街串巷,互相祝福,共同祈愿新的一年平安喜樂、幸福安康。舞龍、舞獅、扭秧歌、拉碌碡、騎毛驢、太平車、劃旱船等特色民俗表演隊伍走進人群,邊走邊演。
80歲的村民梁巧妮坐不住了,也加入拉碌碡表演隊伍,爐火純青的即興表演引得周圍游客拍手稱贊。記者了解到,在崔路村,這些民俗表演技藝,男女老少人人都會。16歲的梁金奧從3歲開始年年參與“崔路提燈會”,熱愛敲鼓的他,如今已經成長為鑼鼓隊的主力。
夜幕下的崔路村,燈火輝煌,人聲鼎沸。一盞盞花燈點亮了村莊,也照亮了人們的心田。傳統民俗在這傳承,新的希望在這孕育,一幅和美鄉村的畫卷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