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邢臺,泉“新”歸來 !
人民日報評論員 何娟
泉,被稱為“地下水的天然露頭”,是一種水文地質現象。
在河北邢臺過年,家人執意拉著我去看泉。春節期間的百泉鴛水公園,停車“一位難求”。甘露泉池邊,小孩趴在石板上,眼也不眨,生怕錯過它咕嚕“吐”出的泡泡。大大小小的幾處泉眼漸次冒泡升涌,圈圈水波擴散、交織,清澈見底的泉水,將池邊的游人映得分明。
北方城市有泉涌,挺稀罕。更為人們稱道的是,泉水是近幾年復涌的,并且還不是個例。銀沙泉、飛龍泉、達活泉……幾年來,許多斷流幾十年的泉眼重新“活”過來,再現“泉水繞城”之勢。
一個“復”字意味深。歷史上,邢臺有百泉之名,這里群泉噴涌、蘆葦成片、河魚肥美。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在其所處的華北地區,隨著城市發展,工業和生活用水逐漸增加。地表水不夠,地下水來補,開采量加大,使得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這里一度形成大面積漏斗區,泉水干涸斷流,正是其連鎖反應之一。
圖為甘露泉池。何娟 攝
竭澤而漁,終究難以為繼;泉水枯竭,正是一種警示。怎么實現發展與保護協同共生?如何以治理之變撬動生態之變?2014年,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試點在河北展開。邢臺一面做減法,在確保正常生產、生活、生態用水基礎上,推進地下水壓采,累計關停、管控各類取水井4萬多眼;一面做加法,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后,邢臺用上“南水”,同時大力實施河湖生態補水,填補欠賬。節流和開源并舉,地下水源得以休養生息。
“涌在地表,功在地下”。邢臺地下水位穩步回升,成就群泉復涌的生態奇跡,也成為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治理卓有成效的直觀見證。不久前,邢臺市百泉復涌紀念館正式開館。清泉復涌前后的影像資料一經對照,“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的警示愈顯深刻,“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的道理不言自明。
圖為百泉鴛水公園。王憲臣 攝
泉水回歸,意味著什么?老邢臺人感慨,仿佛看到記憶中的樣子。襄都區的華莊泉邊,設有便民取水桶,來接水的市民說“泉水甜嘞”。循著泉水打卡,成了大家的新玩法。這不僅源于對“看得見水”的天然向往,更是因失而復得所以格外珍視。
都說“城有水則秀,居有水則靈”。或噴突翻涌,或噴珠吐玉,汩汩清泉、泠泠作響,喚醒了歷史記憶,也展現了城市的勃勃生機。今天,泉與城如何有機融合?邢臺因地制宜打造“一泉一景”,為賞泉親水、休憩娛樂提供便利,這是對百姓希望生活更美好的回應。在1979邢襄創意小鎮,飛龍泉與工業風的紅磚墻相互映襯,自成景觀;引入飛龍泉概念,花茶、咖啡等系列飲品,引得游客爭相購買,這是化資源優勢、生態優勢為發展優勢的有益嘗試。依托歷史文化和泉水資源稟賦,講好泉水故事、做優泉水文章,以泉惠民、以泉潤城、以泉興業,“太行泉城”的新名片不斷擦亮。
泉水獲新生,城市添新韻。透過一泓清泉、一域蝶變看新時代的中國,各地踐行生態文明理念,以制度之力、行動之堅,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今天,我們呼吸著更新鮮的空氣、喝上更干凈的水、生活在更宜居的環境中,真切體會到何為“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面向未來,如何守住好山好水好生態,如何以生態之美厚積發展之勢,還需持續探索、創新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