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著力培育一批科技型企業,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縣域產業實現多元發展——
科技創新提升項目建設“含金量”
本報訊(記者劉瑞鳳通訊員孔飛、李雪其、王光耀)“現在,智慧農機是主流趨勢,咱也得給拖拉機裝上‘智慧大腦’才行。”邢臺華戎裝備制造有限公司智能農機裝備制造基地搬遷技改項目負責人張亞珍說,作為傳統拖拉機產業“復興”的代表,他們與省內最大的農業裝備制造企業聯手,研發出混合動力無級變速系統,無須人工駕駛即可按照指令進行田間作業。如果按一天工作10個小時算的話,這輛無人駕駛拖拉機可以包攬180畝田間農活,成為農戶的得力助手。
去年,我市實施新一輪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計劃,健全“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梯度培育機制,加速新技術、新工藝等科技成果轉化落地。隨著項目建設“含金量”不斷提升,我市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步伐加快。此外,一批“無中生有”的科技型項目落地建設,推動縣域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寬衍(河北)智能裝備有限公司軌道交通項目是隆堯縣近年來重點培育的新興產業項目之一。在項目車間內,測試人員正駕駛軌道交通巡檢機器人從200米長的地鐵試驗隧道里通過。不到1分鐘時間,這臺機器人就完成了接收巡檢任務、啟動巡檢流程等“軌道體檢”工作。“我們以‘機器人+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為核心,圍繞裝備采集感知模塊及人工智能分析,加大科研攻關力度。哪怕軌道上的裂縫僅有0.1毫米,也能被‘火眼金睛’的機器人捕捉到。”企業經理李建瑞介紹。
傳統產業“發新芽”,新興產業“生強枝”。科技賦能,邢襄大地處處能感受到強勁的發展脈搏。
去年,我市新增298家創新型中小企業、151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家“小巨人”企業,成為推動產業升級、崛起的先鋒力量。企業紛紛加大科研平臺建設力度,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展開深度合作,積極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我市相繼建成33家市級研發平臺和5家省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助力項目建設提質增效。
借助科技創新的力量,縣域產業結構悄然變革,讓“小縣域”加速聚集“大能量”。
位于柏鄉縣的河北越界半導體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先進陶瓷材料項目引進國際領先的檢測儀器,配合企業自主研發的大功率微波技術等工藝,可實現高純石英砂的雜質含量僅占百萬分之八。
去年,柏鄉縣先后落地越界先進陶瓷材料、奧索電子物聯網高端傳感器、柏和安防物聯網燃氣報警器等一批“無中生有”的科技型項目。為此,柏鄉經濟開發區專門打造工興科創園,實施后備培育工程,開展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幫扶,繼續引育新材料、新能源、機器人等產業項目,項目科技含量穩步提升,產業結構向多元化、高端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