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洞泉:金水出古洞一現驚天人
掃碼看視頻
邢有百泉,泉泉有特色。
金水洞泉,在邢臺市信都區西黃村鎮東牛莊村,出自天梯山景區內的金水洞,故名。
金水洞未開前,山體上原本有一個石縫泉,被稱為金泉(當地人又稱其南泉),大旱之年,泉水幾近枯竭,村民想要掘山挖泉,竟意外打開這一神奇古洞。洞內四季如春、奇石遍布、直通暗河……
近日,室外溫度低至零下,但金水洞內仍穩定在18℃上下,記者走入其中,一賞這“華北第一水洞”。
邢臺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范驍 郭紅玉 葉小強文/圖
如春古洞淌清泉
走進西黃村鎮的天梯山景區,便見一條碧水從山中瀉出,緩緩流入七里河上游的河床內。河邊已有結冰,但并不影響泉水嘩嘩流淌。
進入景區,沿著泉水一路走去就能看到一處山洞,洞口上方書“金水洞”,汩汩泉水正是出自此洞。
“金泉出古洞,石梯入云天”的天梯山區,已是遠近聞名,金水洞也被稱為華北第一水洞、太行第一水洞。
緣何能夠被稱為“第一水洞”,走入其中方知洞內景觀之奇、之美。
“金水洞全長1300多米,其中水路有400多米。”隨著導游劉艷的介紹,記者坐上小舟,進入金水洞。
一進洞,便覺空氣濕潤溫暖,身上原本可以御寒的棉衣讓人開始感覺悶熱難耐,不多久就開始冒汗。“洞里常年溫度在18℃左右,冬暖夏涼。”劉艷說,山洞里的水也是一年四季如此,不停地向外流淌,從不結冰,冬天一早一晚,在洞口還能看到升騰的霧氣,十分漂亮。
洞內一米多深的泉水清澈見底,壁上彩燈閃爍,波動的水紋映照在洞壁上恍若走入海底。
小舟蕩漾其間,順著蜿蜒曲折的水路前行,猶如進入了水鄉幻境。水路的盡頭,一側有石階通往洞內旱路景觀,一側有嘩嘩的流水聲從一處暗洞里傳來。暗洞直通暗河,正是金水洞泉水的來處,通過不絕于耳的“嘩嘩”流水聲便能感覺到泉水出水量之大。
“不知道暗河通往何處,曾經向前探過200多米,仍深不可測。”作為第一批來到金水洞的旅游部門工作人員,沈五群曾告訴記者,這個水洞是邢臺的一大奇跡,它的形成時間久遠得無法考證。
水路盡頭的旱路景觀經過修繕,通行方便,沿途可以欣賞到各種奇石、小洞穴。仙人觀瀑、嫦娥拜月、天幕初開等姿態各異的石筍、鐘乳、石柱令人嘆為觀止,時不時有水滴沿著鐘乳石滴下。
從這一路的奇石及形狀奇特的小洞穴,不難推測出這里曾泉水豐沛,且歷史悠久。“這些鐘乳石還在生長。”據天梯山景區的開山人劉金同介紹,很
多地方的鐘乳石較開洞之初更長更密了。
古洞一出驚天下
“當年開發風景區的時候,并不知道山內藏著這么長一溶洞和暗河。”劉金同告訴記者,1997年申請成立天梯山風景區,當時看中的是天梯山半山腰上承載著牛皋父兄抗金故事的連環古洞、山腳下伴隨著自己成長的金泉水,還有附近一帶連綿起伏的天梯山、牛洞山、喜兒山等自然風光。
在劉金同的記憶里,當時金泉在天梯山山腳下,泉眼在現在的金水洞洞口上面,泉水從一指寬的石縫里汩汩外冒。
雨水大的時候,金泉的泉水能噴出兩三丈高,有時山上其他地方也會有泉水冒出,而且金泉的泉水四季不斷、冬溫夏涼。從小就在東牛莊村長大的劉金同記得,那時村民都用金泉的水洗衣、灌溉,天梯山山腳下金泉淌出的河邊,還曾設有一個水磨,是村民磨面碾米的地方。一路蜿蜒的小河,也是附近村子孩童捉蝦釣魚的樂園。
1999年春天,天氣持續干旱,在村民的記憶里從未斷流的金泉竟然出現枯竭的態勢。“石頭里面應該有水!”劉金同想著將石縫打開,尋覓水源,沒想到剛將出泉口附近的幾塊石頭撬開,就發現里面是深不可測的山洞,而且確實有水。
“最初洞口僅能一人通過,里面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當初參與勘查的沈五群回憶,幾人穿著連體雨衣,拿著手電、竹竿向里探索,一進洞就是齊胸深的水,還有好多淤泥。后經過一點點清理、一步步開發,這一處如世外桃源一般的金水洞方現身于天下,引來無數人關注、驚嘆。
奇石暗河不知歲
金泉的水從金水洞來,金水洞里的水又從哪里來?又有著多少年歲?
在光緒三十一年刊本《邢臺縣志》上記者看到記載:石梯山,城西北六十里(府志作西南七十五里),東連喜兒山……有水泉二,可耕可飲,北有石路如梯。
“這座山我們當地人原本叫它石梯山,天梯山這個名字是在風景區開發時定下的,那邊就是喜兒山。”劉金同告訴記者,縣志上記載的內容就是他們這里。縣志當中提到的兩處泉水(二泉),應是村民口中的南泉、北泉。
以往村里人稱金泉為南泉,村子北邊曾經還有一處泉,被稱為北泉。同時,在古洞未曾打開的時候,就在當地流傳著一個關于暗河的說法:上游的河水行洪到此山附近,流水滲漏,暗暗流去,當地百姓稱這里有一條“瀉肚子河”。
金水洞的打開,不僅讓人看到了金泉泉水的出處,也為研究當地的地理歷史提供了更翔實的依據。
“清理金水洞的時候,洞口處疑似有坍塌的痕跡,并且發現了化石,疑似犀牛化石,洞內的鐘乳石十分豐富。”劉金同告訴記者,因此專家們推斷,這個溶洞形成于數億年前,以往這里應是水源豐沛,生活著以水中植物為食的犀牛、水獺等動物。“2000年前后,還有外地人在附近抓住過水獺。”劉金同說,當地人稱其水老鼠,其毛遇水不濕,頗為珍貴。
據業內相關人士分析,金水洞屬于喀斯特地貌,應形成于數億年前。溶洞形成前,山洞內到處都是流水,隨著地質變遷和河流沖刷,山體被地下水長期溶蝕,遂形成一個個山洞及石筍、石柱、石瀑布等。
護好奇水再發展
春節臨近,天梯山風景區掛上了火紅的燈籠,洞內的燈光、地面都進行了修整,將景區的“三十六洞洞洞奇,五十四景景景美”展現得淋漓盡致。其中,五彩斑斕的水洞,展示著太行山下水洞奇觀,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去參觀,還被眾多游客贊為“太行山地下明珠”,無論冬夏都是一處旅游佳選之地。
游人的到來給當地帶來了商機,附近的農家樂、酒家陸續開了起來,同時,有關牛皋父兄抗金、漢鐘離洞內修仙、西會村為紀念英雄改村名等等膾炙人口的故事更是源遠流長,被更多人知曉。
天梯山風景區目前的負責人劉書銘介紹,天梯山的水處于七里河上游,附近地下暗河交錯,可以探尋的東西有很多,但作為景區開發者,他們不僅僅要開發,更要保護。對于暗河,他們是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旅游資源開發,并沒有繼續挖掘的打算。
“生態為本!”劉書銘說,他們正在按照格局突破、生態為本、品質強化、共建共享的總體思路,積極開展景區的項目建設,挖掘景區文化特色,優化景區功能設施布局,進一步提升景區基礎設施檔次、拓展景區規模、豐富景區業態。同時,景區將加強與周邊村鎮的合作,帶動周邊旅游產業的發展,將天梯山景區由現在單純的觀光游,打造成為城郊型山地休閑度假文化旅游區,將邢臺的這一古洞奇水保護好、展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