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基層聲音和百姓所盼帶到兩會
——我市代表委員深入基層調研紀事
本報記者 梁慧麗
2024年市兩會以來,我市代表委員深入基層走訪調研,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問效于民。今年市兩會前,代表委員們認真履職盡責,到生產、生活一線,訪民情,聽民聲,完善建議、提案,把基層聲音和百姓所盼帶到市兩會上。
“我們村民俗資源豐富,板栗、桑葚遠近聞名,做大做強做優鄉村產業,是鄉親們所期盼的,也關系著大家的切身利益。”市人大代表、信都區漿水鎮前禪房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李紀成說。
在帶領村民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種植,依托傳統古村落,引進邢臺云清清功能化康養項目的同時,李紀成還廣泛聽取農業專家、村干部和村民意見,他建議,優化要素資源配置,新增漿水鎮高速下道口,提高交通便利度;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培養高素質“新農人”,推動農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過去一年里,我市加快推進普惠托育體系建設,推動“幼有所育”向“幼有優育”邁進。市人大代表、華北醫療健康集團邢臺總醫院醫學影像科主任王祺多次參與調研,努力讓普惠托育惠及更多家庭。她建議,鼓勵婦幼保健機構和有條件的醫療機構發展0至3歲嬰幼兒托管服務,充分發揮機構兒科、護理等方面優勢;加強普惠托育機構質量評估與綜合監管,并強化普惠托育服務,支持保障體系建設。
連日來,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我市代表委員積極傾聽民聲期盼,深入一線學習調研,帶足滿滿的“干貨”去參會。
當前,我市各園區積極推進專業化、特色化“園中園”建設,努力打造企業集中、產業集聚、資源集約的新高地。市政協委員、威縣高新技術開發區招商促進局局長霍艷娜在調研中發現,雖然我市“園中園”建設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服務體系健全等方面,還大有可為。她建議探索“地方平臺公司融資”或“基金+股權”等多種模式,拓寬資金籌集渠道,加大對“園中園”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鼓勵園區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共建創新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檢驗檢測等服務。
“我們公司自建廠房并持有設備,向其他企業提供共享服務。與傳統模式相比,共享工廠生產效率總體提高46%,用工量降低30%,成本節約15%。”市政協委員、河北盛泰互聯針織智能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朱立先認為,建立健全共享工廠運行與管理支撐體系,將為我市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工作之余,朱立先走訪了部分企業家朋友,整理出“進一步簡化行政審批流程,為共享工廠設立與運營提供便利,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大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保障共享工廠信息流通的高效與安全”等一條條“冒熱氣”的提案。
“我市擁有3500余年建城史,文脈綿延千年不絕,泉水資源得天獨厚,且西倚太行山,旅游資源類型齊全、特色突出。”市人大代表、廣宗縣融媒體中心副主任陳倩說。
今年,陳倩打算把一份“關于整合邢臺市文旅資源”的建議帶到市十六屆人大六次會議上,建議重點圍繞統籌規劃領方向、強基固本優服務、產融共進創新局等5個方面,推動資源優化配置、錯位互補,完善文化旅游產業格局,讓邢臺文旅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