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日報社小記者“尋寶記”之邢臺學院、柳溪泉
賞柳溪美景 覽百年學府風采
“亭前桃李水邊樓,與客攜壺慰倦游。眼底誰知花嫵媚,人間唯有酒風流。情原易感千年在,愁不難消一醉休。傳與京華美年少,莫將白發(fā)博封侯。”這是邢州五杰領袖、元太保劉秉忠在寫《溪亭小飲》時,贊美柳溪亭風景的詩作。
數(shù)百年后,柳溪泉復涌,汩汩噴涌的泉水匯入牛尾河(古稱蓼水),為邢臺學院這座百年學府注入生機與活力。近日,邢臺日報社小記者來到邢臺學院,觀賞柳溪泉美景,領略百年學府的文化魅力。
■邢臺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張東生 韓肖杰 杜藝文 實習生 王曉宇
“柳溪春漲”得泉名
舊城西北,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這是史料中描寫的柳溪春漲的風景。“柳溪泉”在史料中并無記載,但確是柳溪春漲風景中的一眼清泉。
據(jù)了解,邢臺學院所在的位置就是古柳溪春漲景觀所在范圍,曾有“邢臺小江南”之稱。翻遍典籍也并未發(fā)現(xiàn)這口泉的名字,而這口泉位于“柳溪春漲”所在地,最終,學校將其命名為“柳溪泉”。
1月11日,冬日暖陽,小記者們從北門進入邢臺學院,繞過主樓,穿過守敬橋,來到柳溪泉前。青灰色石欄圍成的四方池子里,清泉從泉眼中噴涌而出,清澈見底。“真想摸摸里面的水是冷水還是溫泉啊!”小記者們?nèi)滩蛔「锌?/p>
“我知道是冷還是溫,我在報紙上看到,邢臺的泉都是冷水泉,四季常溫,雖然沒有溫泉那么熱,但是冬天也不會結冰,夏天摸起來很涼爽。”小記者姜宇擇回答。
“柳溪春漲”是以柳溪亭園為中心形成的一處亮麗風景,系邢臺古八景之一。小記者們指著遠處的景色問道,“柳溪指的是柳樹和溪水交相輝映的美景嗎?”
最初,大家都以為柳溪取得是垂柳倒映、溪水清澈碧綠的景色,后翻閱古籍才了解到柳溪還有一段典故呢!據(jù)記載:“柳溪,唐柳公權遺跡,亭榭數(shù)所,引溪水載之高岸,流觴曲水,為邢臺游觀之地。”意思是這里有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的遺跡,“柳”取自柳公權,溪是指溪水流淌,才有柳溪一詞。
柳溪亭前話離別
曾經(jīng)的柳溪亭園,景色秀美,位于邢臺古城西北側(cè),是很多人進出城的必經(jīng)之路。古人離別時有折柳相贈的風俗,取音“留下”,舍不得親友離開的意思。很多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送別主題的詩詞佳作。
明正德九年(1514年)進士周在在邢臺送別朋友,送到柳溪亭仍不忍別離,遂寫下《柳溪亭》詩:送客出郊關,舉目盡坡皋。林泉選佳勝,負郭得淵藪。綠水滿城壕,清蔭覆窗牖。三徑曲通幽,逶迤似蛇走。清晨此持觴,攀留期至酉。不謂公程嚴,少聚即分手。心知去已遙,臨風幾翹首……
據(jù)記載,元朝名臣、邢臺人劉秉忠時常在柳溪亭邊與友人餞行。到了金元時期,“柳溪餞別”已在當?shù)亓餍小V撩髑鍟r,柳溪已經(jīng)成為邢臺人在城北處送別的不二選擇。
小記者了解到柳溪餞別的典故,紛紛討論起來,“我們學過很多關于離別的古詩,比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還有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也是李白送別朋友的詩句。”“我還知道關于折柳送別的詩句,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在交流中,小記者們對古代文人的詩詞和習俗有了更深的認識,對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百年學府歷史遠
小記者來到直隸第四初級師范學校舊址。這里是老邢臺人口中的“直隸四師”,系河北省建立最早的師范學校之一,自1910年創(chuàng)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
走進校園,小記者們被別具風格的房屋式樣所吸引,更被其悠久的歷史和優(yōu)秀學子愛國事跡所折服。大家了解到直隸四師在辛亥革命、國民革命、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和新中國建設時期,為民族利益和國家繁榮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驕傲地說:“我們也要好好學習,做對國家有貢獻的人。”
接著,小記者走進北方大學舊址,與這所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近距離接觸,聆聽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知名高校和它的歷史淵源。小記者們聽得認真,記得詳細,他們表示要把學到的知識告訴更多的人,讓他們也為邢臺的歷史和文化感到驕傲。
邢臺網(wǎng)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
獨家授權邢臺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