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1月末,全市人民幣貸款余額6360.54億元,同比增長12.33%,增速位居全省第二
金融助企“組合拳”護航實體經濟
本報訊(記者周林 通訊員胡振堃)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今年以來,我市引導各金融機構優化金融服務、創新服務模式、堅守風險底線,打出一系列金融助企“組合拳”。截至11月末,全市人民幣貸款余額6360.54億元,較年初新增675.27億元,同比增長12.33%,高于全省平均3.65個百分點,增速位居全省第二。
深化政銀企“面對面”對接交流機制,我市常態化開展“局長+縣長+行長”一線服務活動,強化信息推送,進一步增強金融對全市重點工作、重點領域的支持。截至11月末,全市企業貸款較年初新增410.85億元,占全部新增貸款的60.84%;制造業貸款較年初新增242.39億元,同比增長19.72%。
技改擴能、二次創業離不開金融做支撐。工信部門、中國人民銀行邢臺市分行、邢臺金融監管分局、金融機構等積極參與“技改投資龍年倍增行動”,開展專題銀企對接,達成融資意向3.62億元。
深耕普惠金融,增強小微企業經營活力。全市開展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引導金融機構持續深化金融服務小微企業“敢貸愿貸能貸會貸”機制。截至11月末,小微企業貸款較年初新增358.45億元,同比增長21.55%。
各縣(市、區)積極探索開展首貸續貸服務中心試點,解決中小微企業首貸不易融資難、續貸不暢融資慢等問題。目前,寧晉縣、信都區、南和區等7個省級試點累計為企業辦理首貸、續貸等各類業務1600余筆,共計50.93億元。
市發改委試上線“重點項目服務管家”小程序,建立重點項目互動工作服務機制,專門設置金融服務板塊,為深化項目單位和金融機構對接提供便利。
我市工商系統積極推廣“數字工商聯”平臺,運用大數據精準畫像,根據企業經營狀況和社保、納稅、電力等核心數據一鍵測算貸款額度,最高貸款額度3000萬元。
市行政審批局建設“信易貸”平臺,依托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和社會各類信用信息打造的信用應用場景,可有效解決企業融資難、銀企信息不對稱等問題。
我市還協調各金融機構深入縣(市、區)調研對接,針對特色產業集群探索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助力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