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結構調整和管理挖潛,加強源頭防控和面源治理——
我市出臺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
本報訊(記者籍明泉)日前,《邢臺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出臺,提出到2025年,主城區及各縣(市、區)PM2.5濃度比2020年下降2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達到省定目標,完成氮氧化物和VOCs“十四五”減排目標。
實施方案以改善空氣質量為核心,以減少重污染天氣和解決群眾身邊的突出大氣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結構調整和管理挖潛,加強源頭防控和面源治理,完善大氣環境管理體系,推動經濟綠色低碳轉型。
在深化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方面,實施方案提出,嚴格環境準入,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上馬,加快退出重點行業落后產能和優化產業布局,推進鋼鐵行業升級。推進涉氣產業集群綠色發展,因地制宜建設集中供熱中心、集中噴涂中心、活性炭集中再生中心和有機溶劑集中回收處置中心等“綠島”項目。
圍繞深化能源結構優化調整,實施方案要求,大力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到2025年底,新能源裝機總規模達到900萬千瓦。嚴控煤炭消費總量,開展燃煤(燃氣)鍋爐關停整合。實施工業爐窯清潔能源替代,有序推進電代煤,積極穩妥推進氣代煤。
針對深化交通結構優化調整,實施方案明確,大宗貨物中長距離運輸優先采用鐵路運輸,短距離運輸優先采用封閉式皮帶廊道或新能源貨車。提升機動車清潔化水平,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城市物流配送、輕型環衛等車輛時,新能源汽車比例不低于80%。強化非道路移動源綜合治理,大力推動老舊鐵路機車淘汰,因地制宜加快推進物流園區以及鋼鐵等工礦企業新增或更新的內部作業車輛、機械新能源化。
同時,持續整治揚塵面源污染。到2025年,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達到30%,建成區降塵量不高于5噸/平方公里·月。持續強化多污染物減排,強化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惡臭異味治理,加快重點行業污染深度治理,推進大氣氨污染防控。我市將持續加強支撐能力建設,提升監測監控能力,深入推進非現場監管執法,開展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科研攻關,深化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減排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