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入市”收益資金咋花好——
威縣南梁莊村土地出讓金使用讓村民說了算
本報訊(劉廷振、李斌、謝曉燕)12月29日,威縣南梁莊村收到喜報:南梁莊村11.48畝土地使用權出讓給邢臺冀龍工程機械配件有限公司,因“農地入市”改革盤活農村土地激活振興動力獲評“中國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俺們競拍的這塊地,刨去入市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土地勘測費等技術支出外,村集體實際收益92.8萬元。”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潘文全說。
這地錢如何花?村里決定:一部分發展村集體企業,持續增加村集體收入;一部分用于公共事業,讓人人受益。對此,群眾卻有不同想法:南梁莊村缺人才缺項目,發展集體企業不現實;公益事業緩一緩,選好營生錢生錢。
今年的7月10日,南梁莊村召開大會,議題是入市收益資金使用讓群眾說了算。村“兩委”把39名黨員和37名村民代表請到村委會辦公室,提出兩種出讓金使用方案:一是通過入股的方式投資大企業;二是吸收本村流轉土地種莊稼。“我不同意第一個方案。隔行如隔山,啃坷垃的到企業掙錢,難。”“我贊成種地的方案,賠賺咱心里有數。”……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見。最后不知道哪位村民喊了一句:“杜梅燦2015年就成立了威縣雙美家庭農場,最多種過200畝地。咱聽聽他的意見。”大家把目光投向了杜梅燦。
杜梅燦不負眾望,給大家算了一筆種糧賬:種地一年收兩季,600公斤麥、750公斤秋。一般年景,不會賠,只會賺。如果種上優質麥,每公斤比市場價高兩毛,一畝地手捏著能掙幾百塊。種糧賬算得大家心里亮堂。大家舉手表決,全票通過了第二個方案。
南梁莊村根據土地流轉行情按地塊大小確定本村土地流轉價,全村100戶村民“呼啦啦”一下把705.2畝良田主動流轉給村合作社經營,118塊零星地變成了21塊規模田。今年秋天全種成了“農大179”強筋麥。
12月29日,村干部潘子山站在黑油油麥田里掰著指頭給記者算賬:村里700多畝土地年流轉費54萬多元。刨去成本、土地流轉費,一畝地純收益在170元左右。耕地實現規模種植,播種、打藥、收割、施肥等費用比一口一塊的零星地塊便宜15%至20%,一畝可節省120元。再加上種植優質麥每畝地可多掙120元。三項加起來,一畝地可掙410元,全部收益29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