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郭文靜)冬日里,寒意漸濃。威縣生態循環產業園項目現場,建設熱度和速度卻絲毫不減,工人正緊張有序地安裝模板、綁扎鋼筋、砌墻等。“我們組織300余名工人晝夜不停兩班倒,全力爭分奪秒趕工期。”項目負責人單強強介紹道。
這一市重點項目由深圳能源環保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于今年6月開工,項目施工期為一年。僅半年,熱能生產車間主體建設已完成六成,環保節能建筑材料生產車間、毛油生產車間主體建設已完工,主設備安裝完成50%。
該項目是我市推動循環經濟向廣度深度拓展的縮影,項目建成后,一批批放錯位置的資源會在這里找到各自的“家”。大大小小的管道和罐體組成的“消化系統”,一天可以“吞”下生活垃圾600噸、餐廚垃圾100噸、一般工業固廢100噸、市政污泥80噸。它們搖身一變,化身為毛油、建筑環保節能材料等。
廢棄物循環利用有利于釋放資源綠色潛力。據估算,該項目可年產建筑用環保節能材料12萬噸、毛油1100噸。它們被銷往下游工廠后,經過再加工,分別“變身”為鋪路用環保磚、再生瀝青砼等建筑材料,生物燃料、航空燃料。無法在工藝環節處理的廢棄物,則用于焚燒發電,就連發電時產生的余熱都能用于產業園供熱。
“清河、威縣汽車零部件企業的邊角料,南宮毛氈企業的廢毛氈……周邊縣(市)的工業固廢,在我們眼里都是寶貝。因此,在項目選址時,我們首先考慮的是去周邊縣(市)交通是否便利。”單強強回憶道,得知選址的要求后,項目工作專班專門給篩選了幾個地塊供挑選。最后,敲定了此處位于國道340和國道106交會處的地塊。
專班工作人員還靠前服務,得知投產后會面臨運輸車輛體積大、運輸頻率高等問題后,及時與交通運輸部門協調,僅用2個月,就為項目新鋪設了一條從國道340至產業園的道路,有效緩解了道路運輸壓力。“專班的貼心暖心服務,讓我們可以心無旁騖抓建設。我們對項目進度充滿信心。”單強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