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瑞鳳 通訊員 潘志方
12月9日,在隆堯縣北樓鄉一家服裝企業的繡工坊內,數位技藝嫻熟的手藝人正全神貫注地繡制京繡,靈活的手指在繡布之上輕盈地“穿梭游走”,仿佛在以繡針為筆、以絲線為墨,精心勾勒描繪著一幅幅精美絕倫的畫卷。
京繡是以北方民間刺繡為基礎的一門古老中國刺繡工藝,講究“圖必有意、紋必吉祥”,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想要做好一件上乘的京繡并不容易,需要完成打版、畫圖、扎眼等10來道工序,任何一處微小的瑕疵都可能影響到最終作品整體的效果與品質。”繡工坊手藝人韓會娟說,這是個需要耐得住性子的活兒,一個巴掌大的花朵也需要繡上萬針,必須全神貫注投入。大家常常一坐下,不知不覺間半天就過去了。
繡工坊內的展示區,旗袍、團扇、披肩……各類成品錯落有致地陳列著。“每年春節前后,我們的繡品都賣得特別火,這段時間,繡娘都在忙碌地趕制訂單。”繡工坊負責人馬貝貝介紹,現在,周邊越來越多婦女來這里學習刺繡技藝,在家門口就業,“守著娃、學著藝、養著家”,一舉多得。
近年來,隆堯縣大力弘揚非遺文化,積極推進服裝產業轉型升級,鼓勵當地企業引進京繡等傳統技藝,發展旗袍、手工刺繡等非遺文化產品,并免費為當地留守婦女提供刺繡技能培訓。目前,該縣已累計培訓80余名農村婦女,這些繡娘人均年收入超過3萬元。
“我希望傳承好非遺京繡的文化和技藝,帶領鄉親們蹚出一條增收的新路子。”馬貝貝說,她還在不斷探索將這門傳統手工藝與時尚相結合,從針法、圖案表現及產品類型上,對京繡技藝進行一系列突破創新,賦予其更多現代元素,讓京繡在新時代煥發出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