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至10月,我市12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全部達標
5個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100%
本報訊(記者梁慧麗通訊員陳思佳)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1至10月,我市12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全部達標,其中,5個國考斷面均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優良水體比例100%,高于省定目標40個百分點。
今年以來,我市因地制宜、系統施策,堅持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協同治理,圍繞“巡、監、查、控、治、補”6字方針,對全市水域生態系統進行系統修復與保護。
巡是水生態保護工作的第一步。市生態環境局定期開展巡河檢查,同時,強化科技賦能,完善流域監測網絡,建設35個市級水質自動站,基本實現重點河流水質實時監控全覆蓋,并整合20個國省自動監測站、52個污水處理廠、211個涉水企業監測數據,建立水生態指揮調度平臺,實時掌握水質狀況,發現水質異常及時預警處理,形成“預警、溯源、整改、反饋、核查”全過程調度監管機制,有效推動水質持續改善。
此外,我市嚴把入河排污口,扎實推進源頭治水、減排降污,開展污水處理廠專項督導檢查,不斷提升治理能力,目前全市主要入河口水質均達到或優于地表水準Ⅳ類標準,進一步削減了入河污染負荷;科學規劃水資源配置,嚴控地下水超采,推進生產、生活水源江水置換,全市地下水水位持續上升。
按照“生態優先、節水補水、應用盡用”原則,我市大力實施水生態治理工程,今年成功入選全國第二批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城市,是全省唯一試點。以此為契機,謀劃實施7個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項目,建成后,可增加人工濕地面積1293畝,水生植物修復面積330畝,日凈化水質12萬立方米,有效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地表水環境質量。
隨著水生態持續修復、水環境不斷改善,河湖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據統計,截至目前,我市水生植物達20種、水生鳥類達58種,水生動植物種群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