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生態環境局推行“無事不擾”式監管,優化項目環評審批——
當好企業綠色發展“貼心人”
本報訊(記者梁慧麗 通訊員陳思佳)“今年迎檢次數明顯少了,我們關注企業發展時間多了。”德龍鋼鐵有限公司環保部部長霍增河說。迎檢次數減少得益于市生態環境局信都區分局不斷完善非現場監管方式,自主研發“涉氣企業高值溯源類腦指揮艙與AI預警微信智能推送系統1.0”即“類腦AI系統”。
該系統集成了“多源數據融合”“風險防控預警”“區域污染傳輸”“污染源網格化地圖”等多種模塊,利用分鐘級神經網絡監測體系和百米級溯源地圖定位系統,實現了“模型驅動+數據驅動”的雙驅動建模智能預警告警與自動微信推送。工作人員可實時掌控全區大氣環境質量情況,更精準地開展現場執法,讓企業安心搞經營、謀發展。
霍增河直言,對于這樣的精準檢查方式,他們很歡迎,企業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專注于環保治理和生產運營。
日常不擾、無據不查、輕微不罰……近年來,市生態環境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深入開展“雙隨機、一公開”,推動建立以污染源自動監控為核心的遠程監管體系,運用大數據平臺精準打擊違法行為,并鼓勵支持各分局因地制宜創新執法監督模式,充分激發經營主體活力。
此外,聚焦助推項目早動工、早投產,該局不斷優化企業項目環評審批,精準發力,“加”服務“減”流程。
“從報材料到拿到環評報告表批復僅用7個工作日,每個環節都很‘絲滑’。”國華合創(北京)能源發展有限公司項目經理陳志鋒感慨道。該公司計劃在新河縣新建20萬千瓦(一期10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開工前,市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主動上門服務,指導企業編制環評文件,并聯推進評估評審與環評公示,保證項目順利開工。
環評“快審批”,讓項目坐上“直通車”。“我們持續壓縮審批時限,在‘快’字上下功夫,將環評報告書、報告表審批時限由法定60個工作日、30個工作日分別壓縮至15個工作日、7個工作日。”市生態環境局審批服務與排放管理科科長賈飛虎介紹,他們將環評項目分包到人頭,為企業提供全流程“管家式”服務,實施精準幫扶,還提供無休辦理服務,企業可根據預約時間辦理環評審批手續,不受節假日限制。
與此同時,該局對正在開展規劃環評的園區實施入駐項目與規劃環評并聯審批,提前受理項目環評,規劃環評通過審查后第一時間批復項目環評,助力項目落地“再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