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廁,改出鄉村新風貌
本報訊(記者郭文靜通訊員張興)“天冷了,在室內用抽水馬桶就能輕松如廁,干凈又衛生,再也不用出去挨凍上廁所了。”日前,說起改廁,信都區羊范鎮東侯蘭村村民對此稱贊連連。
在今年實施的農村廁所改造工程中,我市以和美鄉村示范區、示范村和災后恢復重建區等三類區域及當前存在糞污直排問題廁所為重點,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改廁模式。今年以來,全市共改造農村衛生戶廁13329座,讓群眾如廁更加方便舒適。
群眾意識的轉變有助于改廁工作順利開展。著眼于提高群眾滿意度,我市積極探索推行政府定標準、農戶自愿按標準改廁、政府驗收合格后按規定補助到戶的獎補模式。其中,信都區實行“群眾自建、鄉鎮驗收、區級補貼”改廁方式,把主動權充分交給群眾,開辟了改廁新路徑。
“與過去簡單的拆除旱廁不同,如今,各地更加注重科學選擇農村廁所改造技術模式。”市農業農村局三級調研員田鵬介紹道,比如在信都區、寧晉縣、臨城縣、清河縣,部分農戶就采用“新型免水沖防凍防臭廁具+預制單坑化糞池”改廁模式,實現節水防凍防臭。
著眼于改造后廁所達到“能用、好用、實用、耐用”,我市積極推行“首廁過關制”,堅持以第一個改(新)建的廁所為標準、為示范,逐戶逐廁推進,嚴格把控改廁質量,推動“首廁過關”帶動“每廁過關”,確保改一座、成一座。
“現在只要打個電話,吸污員就會在2小時內上門完成抽廁或維修,太貼心了!”廣宗鎮姚家莊村村民姚成林為農村廁所管護新模式點贊。廁所改好建好,更要管好用好。為此,我市綜合運用互聯網+、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農村廁所設備維修、糞污清掏、糞污無害化處理利用、公廁管護、運行監管“五項機制”進行全鏈條實時監管。
目前,市縣兩級均已建成農村廁所長效管護信息化監管平臺,真正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切實解決好“小廁所、大民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