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丁邵一 通訊員潘志方)日前,柏人城遺址第五次考古發掘工作取得新進展:考古隊首次在柏人城遺址發現1條寬約40米的柏人城主干道。
今年7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中國人民大學、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邢臺市文物保護和研究中心、隆堯縣文物保管所,聯合對柏人城遺址進行第五次考古發掘。
此次發現的主干道為南北走向,路面存在大量車轍痕跡,路土堅硬,包含大量砂粒、碎磚瓦和碎陶片,兩側堆積有較多廢棄磚瓦、陶片。從剖面觀察,該路最厚處超過1米,分多個階段,延續時間較長。“這個厚度在其他同時期城址考古發掘中也是比較厚的,說明這條道路沿用的時間比較長,道路質量比較好,過往車輛比較多。”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副主任、副教授王子奇初步推斷,該道路一直使用至漢代,為進一步探清柏人城的城市布局和城址變遷過程提供了重要線索。
同時,考古隊還采用X射線熒光光譜法、鉛同位素比值法等手段,對隆堯文管所此前在柏人城遺址采集的“白人”刀幣進行檢測。數據顯示,該刀幣為銅錫鉛三元合金,成分接近趙國都城鑄造的甘丹刀幣,并且兩者的鉛料來源不同,分別與魏楚和燕齊的錢幣接近。考古隊以此推測趙國不同城市的鑄幣采用了相同的合金配方,并與多國存在金屬貿易。
據悉,柏人城遺址位于我市隆堯縣,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地面積400萬平方米,是我國保存較好的古代中大型城池之一。戰國時期,柏人城是趙國第二大城市,擁有單獨的鑄幣作坊。唐代,該城池因水患廢棄。“因其廢于洪水,淤積于地下的遺跡、遺物并未受到較大破壞,成為研究、考證古代城市不可多得的實物標本。”王子奇說,他們今年對該遺址的田野發掘工作預計會持續到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