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在第40個教師節到來之際,邢臺市3位來自基層的優秀教師代表與記者見面,講述從教路上的故事與體會,分享教書育人的收獲與喜悅。
這3名教師分別為河北省首批特崗教師、扎根鄉村教育的威縣常莊學區教師李亞波;擔任班主任20年,用實際行動堅守教育初心的新河縣振堂中學教師鄭翠肖;探索“養成+特長”教育模式,為家鄉培養136名農家大學生的巨鹿縣堤村校區薄莊小學教師薄國顯。
李亞波老師是河北省首批特崗教師,從教15年來,曾獲得“河北省師德標兵”“邢臺市師德標兵”等榮譽稱號。當她初次來到威縣常莊學區,就決定要在這里播種希望,耕耘不息。“作為一名特崗教師,我時刻銘記教育使命。這里的條件雖然艱苦,但我知道這里的孩子們需要我。”李亞波表示,特崗教師給學生帶去的不僅是知識,更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她會用全部的愛與熱情幫助孩子們在學習上、生活上和心理上成長進步。
“作為振堂中學的教師,我深感肩負著傳承紅色基因的使命。我利用學校的紅色教育資源,組織開展‘振堂精神’系列大講堂,讓革命英雄的事跡和精神激勵孩子們前行,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鄭翠肖老師說,德育教育是學生的日常養成教育,需要老師潛移默化、日積月累地引導,通過主題班會、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方式,引導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懂文明守紀律,養成關心他人、愛護公物、勤儉節約的良好品德。她表示會始終堅持以德育為先,用愛去溫暖每一個學生的心靈。
怎樣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模式?薄國顯老師用他多年來的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面對時代的進步、教學的改革,我意識到自己需要不斷學習。我將大部分工資收入用于購買學習資料,自學完成了漢語言文學教育專科和本科課程,教育教學技能得到了顯著提升。我深入研究業務,學習教育名家的學術著作和教育思想,關注新課程改革動態,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薄國顯老師說,他利用課后服務時間扎實開展社團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培養特長愛好。學生們通過社團活動展現了自己閃光點,樹立了自信,對學習起到了促進作用。他通過“養成+特長”的教育模式,成就了一大批鄉村孩子。
會上,3位優秀教師還寄語有志于從事教師職業的青年。李亞波說,我們應該把教師這份職業看作是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事業,保持長久的熱情與不竭的動力,在教書育人過程中獲得職業幸福感。鄭翠肖說,教育是一項點亮心靈、啟迪智慧的事業,作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線教師,更應該把德育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薄國顯說,小學階段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我們要秉持“好習慣成就好人生”育人理念,對學生學習、生活提出具體的規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