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5個工業園區和5個企業密集鄉鎮,市縣兩級法院建立30個法官工作站——
以法治力量護航企業行穩致遠
本報記者 劉瑞鳳 通訊員 路遙
臨西縣軸承工業園區內的河北飛龍軸承有限公司與福建省某公司存在多年購銷業務關系。近兩年,對方拖欠飛龍軸承公司產品貨款近10萬元。多次催要無果后,飛龍軸承公司負責人黨軍成到園區法官工作站求助。“在法官工作站工作人員法律指導下,企業的合同糾紛順利解決。目前,對方拖欠的貨款已分批到賬。”日前,黨軍成高興地說。
近年來,隨著全市工業園區快速發展,訴訟案件類型愈發復雜多樣,訴訟需求也隨之增長。單純依靠“滅火式”的傳統司法服務難以滿足園區企業的司法需求。在走訪調研的基礎上,市縣兩級法院創新工作舉措,聚焦已成為企業重要聚集地的25個工業園區和5個企業密集鄉鎮,建立30個法官工作站,安排141名法院工作人員下沉基層,提供精準、靠前、菜單式司法服務。
“在工業園區設立法官工作站,是我們主動延伸司法職能,全力護航企業發展,助力產業提檔升級的一項重要舉措。”市法院民二庭庭長張辛戈說。
做好企業風險源頭防范是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的根本途徑。日前,在內丘縣工業園區內,法官工作站負責人祝海濤與工作人員開展走訪座談和法治宣傳活動。“這是我們制作的《企業防范法律風險五十二項提示》,園區里多是科技型企業,可能會出現創新成果被競爭對手模仿或盜用的情況,針對知識產權被侵犯等風險,手冊里面分析了應對方法。”每到一家企業,祝海濤都會先送上這份法律“禮包”,再結合企業發展中的難點、堵點、痛點,有針對性地提供司法服務和解決方案。
針對因各地產業特色不同、企業產品類型不同產生的差異化法律需求,各法官工作站順勢而為,提供“訂單式”法律咨詢服務。他們采取法官、法官助理、特邀調解員“駐點+預約”工作模式,致力于在出現司法問題時,第一時間介入,推動解紛關口前移,實現“工作站+企業+調解”三方聯動,為解決企業難題開辟新的途徑。
目前,各法官工作站結合園區實際,堅持標準化建設、規范化管理和特色化發展,呈現出多點開花的良好態勢:襄都區法院在園區法官工作站設立臨時黨支部,與園區企業黨組織實現信息共享、資源互補;隆堯縣法院依托“黨建云”線上平臺和法官工作站線下平臺,實現法官工作站與公安、檢察等部門互聯互通,構建更加高效、公正的司法體系;內丘縣法院將“扁鵲文化”融入法官工作站工作理念,“望”企業發展現狀、“聞”其面臨困境、“問”其核心需求、“切”中問題要害,為企業“做體檢”“開良方”,以法治力量護航企業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