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帥薇 通訊員 王聚芬 陳澤溪
立秋已過,“秋老虎”持續“發威”,信都區將軍墓鎮前河岔村卻天高氣爽、清涼無比。在古色古香的民居和青石板路間,三五游客悠然徜徉。
近年來,依托山水資源天然優勢,前河岔村不斷提升村莊環境和面貌,引進豐富多彩的文旅項目,打造獨具特色的傳統古村落,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觀賞游玩,充分釋放偏遠山村發展新活力。
然而,這樣一個“出圈”的古村幾年前卻還寂寂無聞,村民們日子過得緊巴巴,這讓當時剛上任的村黨支部書記霍軍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要想利用好這山水資源,就必須先改變村莊的面貌。”2018年,霍軍勝開始帶領村干部群眾提升村莊人居環境。
拆除過去亂堆、亂放的雜物,清理出一個個觀光小平臺,放上石碾、石磨、石凳……經過一番“折騰”,前河岔村煥然一新,破損的民居被修葺一新,臟亂的巷道變得干凈整潔,房前屋后花香彌漫。
好的生態環境和傳統的特色建筑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城市游客。“每天呼吸著新鮮的空氣,看著美麗的景色,心情既輕松又愉悅。”在一次游玩后,市區居民齊曉麗在這里租下一處小院。
受到鼓舞的霍軍勝干勁更足。他招引來投資商,在保持原始風貌基礎上,開發建設了太行野河灣景區。
“順著水流,先是經過掛滿彩燈的隧洞,然后就來到了一個四面環山的‘世外桃源’。”8月15日,來自市區的游客張麗娜在太行野河灣景區體驗了隧洞漂流項目。
“此外,我們還精心開發了垂釣、露營、野地摩托、篝火晚會、打雪仗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場景和活動,致力把這里打造成一個一年四季皆可游玩、充滿樂趣的旅游勝地。”太行野河灣景區負責人牛小勇說。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引進文旅項目,不僅增加了前河岔村的“人氣兒”,還為村里帶來了收益。靠著租賃土地等,村集體收入逐年增長。
“以前,我們一家靠外出務工和賣板栗掙點錢,一年到頭最多也就3萬元。現在,通過承包一些旅游項目的小工程,一年能掙10來萬元。”村民霍文書笑著說,“這日子越過越有奔頭兒了。”
2023年,前河岔村被列入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
在此基礎上,前河岔村又爭取了3.4億余元投資,繼續開發村里的古建筑。截至目前,修繕了元、明、清、民國遺留的古青石建筑120余座,新建了抗日紀念館、歷史文化展覽館、游客服務中心等建筑。
今年4月,《馬背上的銀行》劇組到前河岔村取景拍攝。劇組人員徐鶴說:“這個村的原始風貌保存完好,自然環境適宜,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場地。”
“我們村還曾有‘戲曲之鄉’的美譽,保留著歷經百年的戲臺子和代代傳承的戲班子。今后,我們還會進一步傳承這些優秀傳統文化,讓古村落釋放出更多活力和魅力。”霍軍勝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