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商環境評價連續三年居全省前列的背后
——來自全省唯一綜合改革試點縣威縣的調查
近日,威縣行政審批大廳工作人員在為企業人員辦理相關手續。(資料照片)河北日報記者趙永輝攝
河北日報記者李斌許衛兵
10年前,當威縣被列為全省唯一的綜合改革試點縣時,人們期待“試點”能給這個當時縣域綜合實力排名全省靠后的“窮縣”帶來變化。
10年間,威縣推出一系列敢為人先的舉措,30項改革經驗在全省、全國推廣:在全國率先成立縣級行政審批局,成立全省首家縣級企業服務中心,組建了全國首家企業合規服務和營商環境監督中心……
10年后的今天,威縣縣域綜合實力大幅躍升,由邢臺市20個縣(市、區)的末位躍升至第7位。營商環境持續優化,自2021年起,連續三年在全省各縣(市、區)營商環境評價中位居前列。
優化營商環境如何讓一個基礎薄弱的“窮縣”步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威縣實踐給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帶來哪些啟示?日前,記者深入走訪威縣企業和政府職能部門尋找答案。
審批大廳里的秘密:政務服務追求高效、便捷
日前,在威縣行政審批大廳,記者遇到了做服裝生意的馬帥英。他告訴記者,最近想成立一家服裝公司。
按照規定,成立公司首先要確立公司章程,馬帥英對此并不熟悉,于是來到大廳里的代辦區尋求幫助。工作人員熱情接待了他,詳細了解籌辦公司的具體情況。讓馬帥英沒想到的是,十分鐘后一份公司章程初稿就擺在了他面前。
威縣雙贏化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存剛抱著厚厚的材料來到審批大廳,辦理項目規劃變更手續。這個計劃投資1.12億元的項目對企業延伸產業鏈至關重要,手續早一天辦結,企業就能省下大量的資金占用成本。20多分鐘后,劉存剛如愿辦結了相關手續。
在這個全國投用最早的縣級行政審批大廳,這樣的事幾乎每個工作日都會發生。
威縣行政審批局局長焦春華介紹,2014年,威縣將42枚公章合并為一枚行政審批專用章。此后,威縣在精簡審批環節、提高審批效率上持續深化改革:在全省率先開展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建成全省第一個功能齊全的政務服務自助大廳,推進線上辦事“一網通辦”;
推動實現“一件事一次辦”“一類事一站辦”……
這些改革舉措不少已經在全省推廣。威縣在全省縣級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中扮演了探路者的角色。
“高效率才能為企業節約商務成本,幫助企業搶抓市場機遇。”焦春華說,跳出審批看審批,如果辦一件事要蓋上好多章,蓋一個章要耗上很長時間,那還會有企業愿意來投資嗎?
高效、便捷,這是焦春華眼中威縣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目標。那么,對于這些改革舉措,經營主體認可嗎?
在威縣行政審批局的一間辦公室里,掛著各種各樣的獎狀、錦旗,其中不乏上級主管部門授予的各種榮譽稱號。在焦春華眼里,分量更重的還是來自幾家企業的錦旗。“這是企業對我們政務服務的認可。”焦春華說,每一面錦旗的背后,都有一個服務企業的故事。
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讓企業近悅遠來,投資威縣。數據顯示,威縣經營主體數量已由10年前的1.1萬家增長到現在的5.5萬家,邢鋼、君樂寶等一批大企業紛紛在威縣落戶。
來自企業的新訴求:不斷提升要素支撐水平
400多名工人緊張地忙碌著,生產線一刻不停地運轉,一臺臺空調、洗衣機、空氣炸鍋從這里出廠,銷往全國各地……7月4日,記者在位于威縣高新區的河北格寶仕有限公司廠區看到熱火朝天的生產場景。
一年前選擇在威縣投資落戶時,該公司董事長于臣發自己也沒想到,他們能這么快成長為我國北方地區較大的白色家電生產企業。
“遇到的難題不少,但是總有相關部門幫著咱們解決。”于臣發一一列舉:項目建設初期企業自有資金出現缺口,威縣高新區管委會協調召開銀企對接會,幫他們從銀行拿到了貸款;項目竣工時,工廠一下子招不到那么多工人,縣里有關部門舉辦招聘會,把工人送到車間;投產后,為了打開銷路,企業組織了兩次招商會,縣領導為企業站臺“吆喝”……
前不久,于臣發向縣里有關部門反映:白色家電產業鏈長,威縣相關產業配套還不夠完善,不利于企業發展和產業聚集。讓他感動的是,很快,縣里規劃了一個白色家電產業園,相關招商工作也隨即展開。
優化營商環境,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隨著改革的深入,企業已經不滿足于政務服務高效、便捷了,而是有了更多新訴求:來自資金、技術、創新資源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應該更多些。
“為了提升要素支撐水平,威縣成立了企業服務中心。”威縣企業服務中心副主任吳侃說,這個全省首家縣級企業服務中心直面企業政務服務之外的需求,多次組織召開銀企對接會,為企業提高信貸額度1.6億元。
為引進創新資源,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威縣實施了“百校入威”工程。近年來,威縣縣政府、縣內企業先后與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南開大學等近百所高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多項科技成果在威縣落地開花。
根力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威縣引進科技成果的受益者。這家全國有機肥行業的頭部企業,通過引進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沈其榮的科研成果,投資建設了全國領先的木霉真菌項目,擴大了特種肥料的生產。
依托企業服務中心,威縣正全面形成集成的產業服務體系,提高資本、數據、科技、人才等資源要素對企業的賦能水平,推動服務鏈與產業鏈、資本鏈、創新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營商環境監督的力量:讓所有部門都誠心誠意地服務企業
7月5日,在邢鋼搬遷項目工地上,工程機械車輛往來穿梭,一根根巨大的鋼梁破土而出,項目鋼結構工程全面鋪開。
“總投資132億元的邢鋼搬遷項目千頭萬緒,但我從來沒有感覺到哪個部門給我們出難題,他們都在誠心誠意地服務企業。”邢鋼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彭世丹說。
今年5月份,發生了一件讓彭世丹印象深刻的事:“項目工地出現了揚塵,環保部門工作人員趕來后,并沒有簡單地罰款、停工了事,而是和我們一起想辦法。增加灑水車、霧炮車,重點部位加蓋苫布,問題很快就解決了,項目建設也沒有受到影響。”
“在威縣,沒有哪個部門會去‘為難’企業。”威縣企業合規服務和營商環境監督中心負責人楊增兵說。2023年7月,由威縣人民檢察院牽頭,縣紀委監委、縣司法局、縣人民法院、縣市場監管局等18家單位共同參與的威縣企業合規服務和營商環境監督中心成立,這是全國首家企業合規服務和營商環境監督中心。
一手抓企業規范經營,一手抓部門規范執法。威縣積極探索多元化的營商環境投訴監督方式,“一站式”處理涉經營主體投訴、舉報、控告各職能部門或人員“擅自設立收費項目、違法采取行政處罰措施”等十個方面不履職或不正確履職事項,把依法平等保護各類經營主體合法權益,貫徹到執法、司法各個環節,強化監督、執紀、問責,從而構建平等、透明、法治的營商環境。
“對于不作為、亂作為的職能部門和工作人員,我們從來不留情面。”楊增兵說,威縣企業合規服務和營商環境監督中心共接收各類企業投訴事項80件,經研判后受理處置33件,起到了強大的震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