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市改革傳統養殖模式,打造“沙河太行養雞工”勞務品牌
雞舍里飛出致富“金鳳凰”
本報記者 王帥薇
8月5日一大早,55歲的趙廣軍吃過早飯就溜達到自家雞舍,去照看他的“雞寶寶”。“我養的這2000多只雞,能讓我每年收入三四萬元。”他憨笑道。
趙廣軍是沙河市白塔鎮白澗村村民。他的“雞寶寶”是西部太行山區一帶特有的太行雞,又名河北柴雞,2015年,經國家畜牧遺傳資源委員會鑒定,被認定為河北省蛋肉兼用型的優質地方雞品種,在市場上備受消費者青睞。
“山里植被茂盛,自然環境好,許多村民有養殖家禽的經驗,發展養殖業是個不錯的選擇。”沙河市農業農村局畜牧站站長侯偉革介紹,多年前,當地西部山區地勢崎嶇,交通不便,沒有什么致富產業。為了幫助偏遠山區的群眾就業致富,他們抓住太行雞走俏這一“商機”,與當地人社局共同打造了“沙河太行養雞工”勞務品牌,鼓勵村民大力發展特色養殖產業,為他們提供養殖技術和專家指導。
然而,年輕一代的村民當中,在家從事家禽養殖者較少,加上太行雞原種數量并不多,短時間內擴大養殖規模并非易事。
沙河市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在調研走訪中了解到,綦村鎮黑硇村有一家集孵化、育雛、選種、育種、雞蛋、雞肉加工為一體的太行雞全產業鏈企業,于是決定和企業合作共同推進傳統養殖模式改革。
“當時,生態養殖剛剛起步,我們只有3000只太行雞原種。”企業負責人楊海增說,盡管任務艱巨,他們還是毅然接過太行雞保種選育、擴繁的擔子,在保種的基礎上,不斷選育、擴繁、開發利用,將太行雞擴繁至6萬只。
在此基礎上,沙河市依托當地企業,創新實施代養模式,免費為養殖戶提供雞苗、飼料,并上門收雞蛋、現場結貨款。這樣一來,廣大“沙河太行養雞工”既不用承擔投資風險,也無須擔心銷售問題。
截至目前,“沙河太行養雞工”規模養殖場發展至50余戶、家庭農場及生態養殖基地增至數千家,帶動冀中南區域3000余戶群眾養殖太行雞,總養殖量達260萬只,穩定從業人員達6000余人,實現綜合收入2.2億元。
靠太行雞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不少年輕人選擇返鄉創業搞特色養殖。“95后”養殖園負責人張東東就是眾多返鄉創業青年中的一個。
五顏六色的“小別墅”錯落有致,五黑雞、珍珠雞、蘆花雞等信步其間……沙河市劉石崗鄉劉石崗村的“石崗別墅雞”養殖園里,一派和諧的田園風光。在村干部幫助下,張東東租賃了600畝閑置地塊,豐富了雞的品種,在售賣雞蛋、雞肉等傳統銷售方式的基礎上,開啟在線認養“一只雞”活動平臺,年收入達到40萬元。
按照產業發展規劃,未來3年,太行雞產業鏈銷售額將突破5000萬元,5年內,有望達到1億元,幫助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人員1萬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