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衍(河北)智能裝備有限公司軌道交通項目探訪
本報記者 劉瑞鳳
前不久,位于隆堯縣的寬衍(河北)智能裝備有限公司軌道交通項目生產車間內,研發項目經理王飛帶領技術團隊查看正在生產中的智能綜合巡檢機器人。
“這是我們最新研發的軌道交通巡檢設備,適用于地鐵日常巡檢。”王飛說,在檢測過程中,設備會將大大小小的軌道損害情況同步傳回數據庫,嚴重的立即處理,輕微的則持續監測并進行養護。
在數據中心,王飛調出一段軌道檢測的病害原始數據讓記者看。這些病害中許多是僅有0.1毫米的裂縫,細如發絲,僅憑肉眼是無法識別的。
“一條軌道可能存在上萬條這樣的裂縫,而國內的檢測手段大多只能實現‘米級’定位,對絕大多數的細小裂縫,很難精準捕捉。”王飛說,寬衍公司的“毫米級”定位,一舉打破了這一技術瓶頸。他們經歷近5年的技術攻關,研發出“融合定位法”,實現了“毫米級”定位,并將技術運用到市政交通、高速公路、地下管網等基礎設施智慧運維場景中,形成交通智慧運維體系。通過精準識別病害,為其編號、建檔,對歷次巡檢出的數據進行對比,可以全方位掌握病害的發育狀況,在出現實質性損害前主動介入進行養護。
測試區內,公路交通巡檢車緩緩前行,但凡經過區域,路面的厚度、強度、平整度、路面破損等技術指標均被捕捉。在“毫米級”定位技術的幫助下,交通維運領域實現了變被動維修為主動養護的重大突破,最大程度降低了維修成本。
在全國民營企業中,寬衍公司還率先打造出地鐵全尺寸試驗隧道——全國首家200米全工況實驗隧道,為檢測裝備生產過程中的數據采集提供模擬場景,讓下線產品在投入使用前進行更專業的應用檢測,實現生產全流程和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
去年10月,寬衍公司的軌道交通智能綜合檢測裝備研發和生產項目開工建設,以機器人+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為核心,圍繞裝備采集感知模塊及人工智能分析加大力度科研攻關。目前,企業擁有實用新型專利30余項、發明專利20余項,技術研發團隊已擴充至近50人。“我們和昆明鐵路局、南寧地鐵、青島地鐵、廣西交投等多家單位達成合作,提供全方位的軌道交通巡檢、養護、維修等一站式智慧運維服務。”企業負責人樊曉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