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大力推進法治鄉村建設,促進和諧、保障發展——
織密法治“保障網” 兜起村民“萬千事”
本報記者籍明泉通訊員 武曉靜
7月22日,沙河市橋西街道興固村,法律宣傳標語隨處可見。“這些年,我們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村容村貌越變越美,群眾收入不斷提高。”村黨支部書記陳相楠介紹,這些都離不開穩定的鄉村環境,離不開良好的法治環境。
村(居)法律顧問讓村民遇事找法更方便,“法律明白人”著力解決村民日常生產生活中的法律問題,法治宣傳欄、文化長廊將法律知識巧妙融入群眾生活……近年來,我市聚焦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大力推進法治鄉村建設,不斷完善鄉村公共法律服務、健全鄉村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創新法治宣傳教育形式,有效促進了農村和諧、保障了鄉村發展、增進了民生福祉。
“法律顧問”就在群眾身邊
平鄉縣田付村鄉某村鄭某,因扶拉電桿斜拉線觸電身亡。調解員孫春海邀請縣應急管理局、鄉村干部、電力公司和電信公司人員參加調解工作,明確了案件事實、責任劃分、電力事故賠償標準等,使事情得到圓滿解決。
公共法律服務在助力鄉村振興中具有基礎性、服務性、保障性作用。近年來,我市整合律師、法律援助、人民調解等法律服務資源,構建起以市縣鄉村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為依托的公共法律服務網絡。探索“互聯網+法治鄉村”模式,組織律師擔任鄉村法律顧問,實現“一村一顧問”,不僅為基層治理提供專業的法律建議,還為村民提供法律咨詢以及法律幫助。
此外,我市各級司法行政機關組織開展“鄉村振興 法治同行”活動,推進“司法鑒定機構進農村”、設立公證便民聯系點等舉措,推動鑒定、公證等法律服務向基層延伸,讓人民群眾的法治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今年以來,全市受理各類法律援助案件3000余件,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接聽群眾咨詢上萬人次。
將糾紛化解在“家門口”
無論是小兩口吵架賭氣鬧離婚,還是鄰居間因土地劃分問題產生矛盾,在臨西縣倉上村,群眾遇到這些糾紛,總會想到陳祖波。
陳祖波不僅是村黨委委員、商業支部書記,也是村里的“法律明白人”。他總結出“三普原則”,牽頭與村“兩委”建立“矛盾糾紛調解室”,發揮人熟、地熟、事熟的優勢,主動收集社情民意,分類確定矛盾化解方法,引導居民理性表達利益訴求,及時化解了不少糾紛。
這是我市健全鄉村“一站式”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綜合機制的一個縮影。聚焦全民普法筑基石和提升服務解民憂,我市積極推進人民調解組織網絡建設,形成由法律顧問、人民調解員、鄉賢等組成的矛盾糾紛化解組織,目前建成覆蓋市縣鄉村四級的人民調解組織5525個,共有人民調解員2萬余人。
同時,組建了143個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覆蓋交通事故、環境保護、婚姻家庭、物業管理、知識產權保護等13個領域;建成個人品牌調解工作室320個,并培樹了“老程調解室”“和為貴”“玉蘭調解室”等一大批優秀調解品牌。
圍繞“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我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組織開展高質量調解年“5+12”提升行動,常態化開展“矛盾排調進萬家”活動。今年以來,累計排查矛盾糾紛1.4萬余件,調解成功率達到99%。人民調解在化解基層矛盾糾紛中的主渠道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推動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日前,內丘縣司法局走進五郭店鄉史村屯開展以“移風易俗倡文明 爭做法律明白人”主題的法治文藝匯演活動。民法典三句半、移風易俗音樂快板等節目,讓百姓在休閑娛樂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
聚焦讓法治文化“軟實力”變成助推鄉村振興的“硬支撐”,我市拓展“個性化”陣地建設,以村(社區)為單位,因地制宜建設法治文化櫥窗、長廊、小廣場、法治書屋等,讓群眾在家門口散步、娛樂時就能學習到法律知識。通過“抬頭見法、駐足學法”做到“心中有法”,真正讓法治宣傳接地氣、入人心、見長效。
建立每月一主題和重要時間節點普法責任清單制度,組織各級各有關部門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開展專題普法活動,普及化解鄰里糾紛、養老和繼承糾紛、房屋宅基地、土地產權爭議等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問題的法律知識,做到基層法治宣傳全時空、全領域、全覆蓋。
此外,創新基層人才培育,在全市開展“1名村(居)法律顧問+N名法律明白人”工作,以襄都區、內丘縣、廣宗縣等3個省級觀測點為引領,將村(居)法律顧問的專業優勢和“法律明白人”的鄉土優勢充分結合起來,廣泛建立從人員場地到共建共治共享等各方面的全方位協作機制和協作平臺。
越織越密的“法治網”,成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強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