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項目有望在年底前正式投產——
邢臺臨空經濟區建設按下“快進鍵”
本報訊(記者王帥薇通訊員侯亞寧)建廠房,改線路,裝外墻……連日來,在位于邢臺臨空經濟區的路凱智慧物流產業園項目現場,30余名工人在各自崗位上緊張有序地作業。“照現在這速度,年底前就能正式投產。”項目負責人王志平臉上掛滿笑容。
這是臨空經濟區加速建設的一個縮影。7月18日,邢臺褡褳機場正式通航后,將進一步壓縮我市與粵港澳大灣區的時空距離,還為我市融入“空中絲綢之路”架起了“空中走廊”。乘借機場通航這一“東風”,臨空經濟區建設也按下“快進鍵”。
我市高度重視臨空經濟區規劃建設,去年3月將這項工作納入全市首批20個重大專項(重大項目),并成立由市領導任組長的專項工作組,組成工作專班合力推進。
過去一年,臨空經濟區工作專班以“打造邢臺對外開放新門戶、經濟增長新引擎、產業發展新高地”和“建設冀南現代化物流樞紐地、創新引領地、協作示范區”為發展定位,明確了“兩軸三區四組團”的產業布局,并接連取得5天完成區域內5500畝土地流轉、90天高標準編制總體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8個月簽約13個項目等亮眼成績。
“截至目前,我們共簽約引進14個項目,預計總投資72億余元,涵蓋裝備制造、醫療器械、功能食品、智能制造、現代化智慧物流等領域。”
臨空經濟區工作專班招商組組長靳曉凱介紹,經過專班協調推進、跟蹤服務,中關村協同(冀南)創新基地項目、路凱智慧物流產業園等4個項目進度遠超預期,計劃在年底前正式投產。
臨空經濟區公共配套基礎設施提級擴能建設項目已完成定標工作,即將開工建設。“基礎設施是咱們發展的底氣。”臨空經濟區工作專班負責人趙志虎說,他們始終堅持“需求未到,基礎設施先行”,全面梳理了園區內現有的路、電、水、氣、訊等基礎設施,確保滿足項目在施工期和啟動期的需求。
在臨空經濟區內,一座日供水能力2.5萬噸的自來水廠已建成投用;一座2萬噸日處理能力的污水處理廠已完成土地摘牌;天然氣主管網已經鋪設,支線路正在結合規劃進行調整。
“未來,這里不僅是經濟活動的熱土,更是創新、開放與合作的前沿陣地。”趙志虎表示,他們將匯聚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各種要素,推動構建現代化、多元化、高端化的產業體系,打造面向全國、全世界的城市新窗口,讓“邢臺制造”“邢臺品牌”“邢臺文化”走遍全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