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產業延鏈補鏈強鏈,重振制造強市雄風——
“兩汽一拖”,打造換道先行發展樣本
本報記者 劉瑞鳳
長征新能源重卡正式量產上市,創造了全省第一輛純電動重卡和第一輛氫燃料電池重卡“兩個第一”;紅星汽車新能源城市物流車BOX1量產下線并交付,與貨拉拉、美團優選、極兔速遞等多家城配物流行業客戶展開深度合作……
這些成績單背后,是我市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入推進制造強市亮出的“實招”。
去年,我市全力推動“兩汽一拖”重振雄風,在新能源汽車和智慧農機領域打造換道先行的產業樣本。今年以來,我市圍繞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做文章,聚焦新能源重卡及商用車基地建設深化改革,全力打造全國領先的新能源汽車和智慧農機生產基地。
改革創新 “換道超車”勇闖新能源賽道
在長征汽車公司新能源商用車研發基地項目一期建設現場,實驗室主體建設已基本完工。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環模及動力總成試驗車間設備的安裝調試。“我們把改革的目光聚集在新能源商用車概念設計、工程開發、試制試驗等方面,打造新能源商用車研發基地項目。項目建成后,這里將成為國內同領域一流的技術研發中心。”項目總監臧傳福說。
眼下,我市正全力打造新型能源強市,重塑制造業強市風采。“兩汽一拖”作為裝備制造產業的重要支柱,搶抓發展機遇,強化改革創新,在新賽道勇闖出路。
新能源汽車領域,紅星汽車和長征汽車已成為兩顆耀眼新星。長征汽車全新一代智卡計劃下半年量產上市,環衛車、工程用車、城市物流配送等車型研發穩步推進;紅星汽車公司對生產設施進行全方位技術升級改造,不僅與國氏扁鵲、玉蘭緣酒業等多家邢臺本地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更是以華中、華南、京津冀為核心地區,加快布局全國市場。
在邢臺華戎裝備制造有限公司拖拉機總裝線上,技術人員正在對下線的產品作最后的檢測和調試。邢臺拖拉機產業加速復興,農機裝備制造產業園項目加速推進,農機裝備產業發展“提速換擋”。“推進農機智能化,助力農業現代化,迎著改革的浪潮,我們將以產品不斷升級迭代贏得更多市場份額,開啟‘邢’字號農機產業新篇章。”華戎一拖公司總經理張亞珍說。
鏈上發力 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
一家企業的壯大引來更多企業,更多企業不斷發展,“鏈”成產業集群。
“兩汽一拖”鏈上延伸的關鍵在哪里?
引進關鍵零部件企業、提升配套能力是發力點。在信都區,產業延鏈、補鏈、強鏈的集聚效應正進一步顯現。
“我們成功引入春蕾新能源電池裝備制造、永任環衛車、中惠通新能源特種車等上下游配套企業,讓‘鏈’上再添生力軍。”信都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劍鋒表示,他們大力夯實“兩汽一拖”發展根基,聚焦智造與創新,鼓勵3家企業做大做強,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加大布局“抓招引”,在產品供應、創新研發、生產協同等方面促合作,吸引汽車零部件企業積極轉型,推動優質項目落戶,帶動一批上下游企業梯度發展、協同共進。
此外,信都區還建立“供應鏈互動、政企面對面、政銀企對接”3項機制,加強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的信息共享、協同創新,提升部門服務主動性,助企紓困打造最優營商環境,以金融支持激發企業創新發展活力,為打造上下游緊密協同、供應鏈集約高效的產業鏈條提供堅實保障。
目前,在“長城·長征”新能源商用車項目、“知道·紅星”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項目、“華戎·一拖”農機裝備制造基地項目引領下,74個高端型、鏈條型、龍頭型產業項目相繼落地。以打造全國領先的新能源汽車和智慧農機生產基地為目標,串珠成鏈、聚鏈成群,我市裝備制造產業發展的先導優勢、特色優勢和綜合競爭優勢逐漸凸顯。
專班推進 動態解決發展難題
在機遇和挑戰面前,邢臺不缺競爭的底氣和決心。
今年,我市成立新能源汽車產業專班,印發《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按照“龍頭帶動、產業聚集;規劃引領、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的原則,以打造新能源商用車基地為牽引,做大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做強新能源汽車品牌。
在政策實施過程中,樹立產業鏈思維,集中力量解決產業存在的鏈條不完善、配套不健全等問題,成為專班推進過程中關注的重點。
“上個月,我們邀請長城玻璃公司作為重點意向購車用戶到長征汽車考察,圍繞‘光伏—儲能—充電—運營’的一體化場景,就新能源商用車的購置及應用展開對接。”市工信局裝備工業科科長呂世輝介紹,他們還組織長征、紅星等重點企業參加“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活動,為企業搭建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相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平臺。
蓄力“奔跑”,如何跑得又快又穩?
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政府部門、企業、科研機構合力,推進充電樁、換電站等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專班不僅是“指揮員”,更是“戰斗員”,他們以新能源汽車的電動化、聯網化、智能化為方向,圍繞“兩汽一拖”,做好要素保障、政策支持等工作,全力推進重點項目建設。
聚焦長征、紅星等整車生產企業,各級各有關部門協調聯動,積極解決項目建設、生產經營和推廣應用中的具體問題。“我們支持企業結合市場需求,對標新能源整車知名品牌,不斷優化產品性能,加大品牌營銷力度,持續提升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在新賽道上推動產業實現量級飛躍。”呂世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