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梁慧麗 通訊員 王聚芬 宋小青
6月13日7時,在信都區李村鎮西北留村的書畫一條街,村民張金中正在晨練。在他身旁,上百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畫和筆力遒勁的書法作品布滿墻壁。繪制這些書畫作品的作者,都是村公益協會成員、普普通通的村民。
西北留村常住人口超5000人,60歲以上的老年人近1000人。閑暇時,大家坐在一起拉家常、打麻將,生活相對單調。如何調動大家的積極性,讓鄉村生活“活”起來?
該村黨支部書記張曉光給出的答案是:“我們匯聚百姓力量,盤活用好農村陣地資源。”他們創新工作思路,整合村里40余名老黨員、老干部、老模范、老軍人、老教師等“五老”銀發人才優勢資源,成立“五老”協會,并充分發揮協會帶頭作用,相繼成立書法協會、音樂協會、籃球協會、足球協會、戲曲協會等16個公益協會,為鄉村新時代文明實踐注入活力。
年過六旬的村民任根生不光是“五老協會”成員,還同時加入籃球、書法、文藝、音樂等多個協會。他自豪地介紹,籃球、足球等稍有規模的協會,會員超過70人,書法、戲曲等規模小的協會,會員也有30多人,男女老少只要有對應愛好都可以加入。有共同愛好的村民走到一起,特長有了更廣的施展空間,大家茶余飯后有了更多選擇。
書法協會、志愿者協會、文學協會組織村里的“能人”各展所長,動手打造書畫一條街,并堅持利用寒暑假、周末及節假日開展公益培訓,免費傳授村里的孩子藝術知識;舞蹈協會、鄉藝協會、音樂協會逢年過節開展形式多樣的文藝演出;籃球協會、足球協會、乒乓球協會組織開展村BA籃球賽等各類體育活動……
“大家伙兒依托協會策劃開展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凝聚人心、團結力量,讓更多村民受益。”張曉光說,在村民積極參與下,村內建成村史館、家風家訓紀念館,輯印《西北留村志》《留住鄉愁》等書籍,村民歸屬感、榮譽感油然而生;好婆婆、好媳婦、好妯娌等各類典型接連涌現,移風易俗、互幫互助、向上向善在西北留村成為新風尚;好村風、好家風浸潤好學風,村里先后走出600多名大學生和各類人才,成為遠近聞名的“學霸村”。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芽,又香又甜惹人夸……”夜幕降臨,夜景燈照亮西北留村的廣場,音樂協會的排練如約上演;籃球場上,青年組和老年組相約比拼。西北留的夜熱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