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明明
6月7日上午10點整,在隆堯縣固城鎮(zhèn)東王村一片金黃色的麥田里,4臺聯(lián)合收割機一字排開,開足馬力,在一望無際的金色沃野里盡顯身手。
麥田中,機器轟鳴,選手賽得熱火朝天,農機技術人員一絲不茍,嚴格測量。“每名參賽機手在規(guī)定區(qū)域內不限時操作,作業(yè)完成后,我們根據(jù)割幅,用一個長為0.5米的正方形取樣框,隨機選取2處取樣區(qū),將取樣區(qū)內掉落的、未脫落干凈的和夾在秸稈里面以及漏割的所有小麥籽粒全部揀出來、稱重,再與畝產平均值對比,得出機收損失率。”市農業(yè)綜合服務中心農機技術推廣站站長楊亞鵬說。
經過測算,來自固城鎮(zhèn)的農機手曹亞坤0.5%的小麥機收損失率,獲得本次機收減損大比武一等獎。
“你是咋做到少掉粒的?”頒獎結束,有機手迫不及待地向曹亞坤“取經”。
“根據(jù)麥田不同情況,要適時調整收割速度,同時控制好撥禾輪轉速,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太慢了會影響作業(yè)效率,太快了就會有很多小麥拋灑出去,損失率將會增加。”已有十余年機收經驗的曹亞坤向同行們分享了“減損秘笈”。
“影響小麥機收損失的因素包括天氣、農機型號、地塊平整度等。”楊亞鵬告訴記者,舉辦小麥機收減損大比武,主要為了進一步推廣機收減損技術,增強農機手及農戶“減損就是增產”的意識,提升農機手操作水平,確保小麥顆粒歸倉。
機收減損能有多大效果?“積少成多。”楊亞鵬算了一筆賬:河北省要求小麥機收平均損失率控制在1.05%以內,我市小麥常年種植面積500多萬畝,按照每畝小麥產量500公斤計算,我們如果能夠將損失率控制在1%以內,一畝地大約能多收5公斤小麥,全市可以多收麥2500多萬公斤。
把減少小麥機收環(huán)節(jié)的損耗作為增加糧食產量的重要措施,近年來,我市連續(xù)4年開展機收減損大比武觀摩培訓,從選擇適宜收獲期、適用機具、提升機手操作技能等方面入手,提高機收生產效率,助力夏糧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