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惡心、腹痛……一上學就渾身難受
應對"開學綜合征"專業人士來支招
寒假開學第一天,學生小瑞就因低血壓暈倒了。到醫院檢查,除了血壓確實低于正常水平,身體其他方面各項指標未見異常。醫生診斷其為“開學綜合征”。
“開學綜合征”并不是一個嚴格的醫學診斷術語,它指的是學生面對新學期學習生活表現出的一種明顯不適,具體表現為焦慮、緊張、恐懼等情緒反應,以及由此引發的頭暈、惡心、腹瀉、發熱等軀體癥狀。
連日來,記者走訪市區多所中小學了解到,開學后,大部分孩子會滿心歡喜迎接新學期,而有些孩子卻出現失眠、頭痛、發熱等問題。心理專家表示,當孩子出現上述問題時,可能是由人們常說的“開學綜合征”導致的。
邢臺新聞傳媒中心記者張嬋娟張嬋娟通訊員劉玉
部分學生一上學就渾身難受
小瑞上高中,平日功課繁忙。好容易放了寒假,她多半時間都用來放松,天天坐著追劇聽歌、玩手機,幾乎沒有運動過。臨近開學,面對積壓的作業,她又開啟瘋狂趕作業模式,連續多日熬夜,飲食也不規律,遇到喜歡的食物還暴飲暴食,導致腸胃一度不適。
開學返校第一天,小瑞清晨5點半就起了床,早餐也沒顧上吃,一到教室就感覺身體不舒服,惡心、頭暈,最后暈倒了。到醫院檢查了一圈,最終,醫生診斷為“開學綜合征”,讓她適當休息,調整心理,積極適應新學期。
無獨有偶,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初中一個班,一開學就有3名學生請假,有的連續請了3天假,請假事由有的是腹痛,有的是突然發燒,有的是頭疼。
小學生小毅開學前也是連續多日熬夜趕作業,剛一開學就發燒,到醫院檢查,各項指標未見異常,醫生便建議家長帶他到精神心理科就診。心理醫生詳細詢問后了解到,小毅由于趕作業匆忙,使得作業潦草,想到老師要求嚴格,心理壓力較大,對開學產生了恐懼,發熱是心理問題引起的軀體癥狀。
校方建議需要家校共同努力
市第一中學團委書記、學生發展指導中心主任劉丹表示,從悠閑的假期到緊張的新學期,這種轉換,學生出現情緒低落、失眠等心理不適,是正常的,通過積極心理暗示、情緒調節等,可以緩解消除這些不適。一般兩周后,學生的心理狀態就會回歸正常,家長不用過度緊張。
劉丹介紹,他們學校一直很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學期開學后,心理第一課,心理老師會教授學生如何進行情緒調節、睡眠調節,做好作息調整,從身心兩方面一起適應新學期的節奏。此外,他們還會集中對有需求的學生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在集體活動中引導學生學會從思想和行為兩方面排除實現目標過程中的各種阻礙。
新學期開始,對于中學住校的學生,她建議,家長在與學生打電話交流時,多進行積極心理暗示,比如“終于見到同學,可以一起聊天、吐槽了”等,這樣的積極暗示很重要,也很有效果。中學生的自我意識正在不斷成長中,學校、家長的適當心理引導,以及學生自主有意識的積極調節,都可以助力大部分中學生平穩度過開學階段。對于有特殊需要心理幫助的學生,學校會提供一對一心理咨詢輔導。
馬路街小學政教處副主任董利瑞介紹,他們學校很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每到寒暑假開學前,學校都會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相關學生“收心”迎接開學的文章,告知家長配合做好開學前的準備工作;各班班主任在開學前一周會提前在班級內布置少量的任務,讓學生漸漸進入狀態。
開學后,教師會和家長保持良好溝通,共同努力幫助孩子克服開學焦慮;會以鼓勵為主,讓學生有快樂上學的情緒;教給孩子調整負面情緒的方法,比如大聲朗讀課文、深呼吸等。
她表示,家長配合是預防“開學綜合征”的重要一環,比如建議開學前,家長要引導孩子調整好生物鐘,養成良好的作息規律;一起合理規劃和安排開學前期的這段時間,及時查漏補缺,高質量完成作業等。
開學后,如果發現孩子有“開學綜合征”,她建議,家長可以鼓勵孩子進行合理的運動,及時關注孩子的情緒,學會和孩子共情,而不是一味批評。
心理醫生積極引導和調節
市第六醫院心理專家張明瑞表示,“開學綜合征”其實不是醫學診斷的病癥名稱,而是指假期結束、開學初始,中小學生所表現出的一種明顯不適應新學期學習生活的非器質性的異常表現,屬于適應問題。
通常學生出現“開學綜合征”是由于害怕未知而產生的不安全感。當孩子出現“開學綜合征”時,家長不用過度緊張,多數孩子經過老師、家長的積極引導和自主調節,一兩周后癥狀會逐漸緩解消失,不會對身心健康造成大的危害。
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合理安排生活起居,把生物鐘調整為適應學校生活的狀態,飲食以清淡營養為主;和孩子一起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合理的階段性學習目標和計劃;學期初始要允許孩子有充分的適應時間;可以和孩子一起學習放松的辦法,比如深呼吸、冥想、積極自我對話、適度有氧運動等;與孩子聊天、溝通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使孩子能夠從家庭獲得情感支持。
她提醒,如果癥狀持續存在或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超過兩周沒有緩和的跡象,應及時就醫,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