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市新華南路小學三(4)班方一諾媽媽
作者與女兒合影
我的父母是“60后”,我是“80后”,我的孩子是“10后”。我們家有3個不同年代的故事,也有著傳承了三代人的家風。
我的父母是20世紀60年代人,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艱辛與困苦。他們的童年伴隨著饑餓貧窮,但正是這樣的環境,塑造了他們勤勞、勇敢、正直和堅韌不拔的品質。無論生活多么艱難,他們始終堅守著自己的原則和信念。這種品質在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種子,成為我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指引。
父母小時候,苦樂交織,生活艱辛困苦。他們跌跌撞撞長大,慢慢學會堅強。我的父親吃粗糧長大,饑一頓飽一頓,腸胃經常不舒服。母親上學要走很長的路,中午還要趕回家負責兩個妹妹的伙食。她至今還在感慨說:“當年上學就像打仗一樣。”后來,懂事的他們選擇讀中專,結果學有所成之時,大學生成了就業的寵兒。在幾年工作后,父母經人介紹相知相識、彼此愛慕,組建起一個幸福的家庭。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祖國大地。在國企改革浪潮中,父母先后失業。兩個風華正茂的青年成了無業游民,一個原本幸福美滿的家庭失去了經濟來源。
即使是最困難的時候,父母也沒有忘記學習。父親自學計算機、考取審計證,母親發揮動手能力強的特長,把編織刺繡干得有聲有色。
我是在我們家的“動蕩時期”出生的。父母忙于生計,我一斷奶便進了托兒所,5歲就和父母分床睡,8歲自己騎自行車上下學。
印象最深刻的是學習朱自清《背影》后,我才真正體會到屬于父母的“背影”。記得我剛上小學,家里住在一個小房子里。在一個深秋的晚上,天氣已經逐漸變涼,我寫完作業趴在桌上睡著了。到了半夜,我睡醒睜開眼睛,屋頂燈光上映著一個高大的身影。媽媽坐在床邊,借著微弱的臺燈光,正在縫補我過冬要穿的棉衣。那一針一線細細縫補的棉衣,牽扯的是媽媽對我無盡的愛。
2000年,我們家住進了爸爸單位的集資房,我也順利升入初中。一個初夏傍晚,我拖著40℃高燒的身體回到家,蒙上被子倒頭就睡。不知過了多久。爸爸下班回家,看我狀態不對,便帶著我去醫院。
家附近的醫院,平時也就五分鐘路程,而那天的路似乎很漫長。一路上,爸爸默不作聲地走在前面,我眼前昏黑,只有他的背影,一直指引著我。
對我來說,爸爸媽媽對我的關懷有著深刻的含義。他們的愛是毅力、信念、堅強、不屈,我從他們的愛里學會了樹立志向,就像他們努力為家庭規劃著未來。
時光荏苒,在父母影響下,我逐漸成為自信勇敢、自立自強的人。今年是我參加工作第十年。在這十年里,我經歷了結婚、生子和生活上的變故,也是在這十年里,在家庭、工作中,我也得到了提升。
工作上,我從普通職員,一路成長為職稱、職務雙晉升的高級專業人才;生活中,我從家庭主婦,變身為活力滿滿的“健身達人”。我繼承了父母勤勞、正直、堅韌的品質,在時代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位置。我努力工作、誠實做人、不畏艱難,始終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
有了女兒后,我更加明白家風的重要性。我希望能夠將好家風傳承給她,讓她也能成為一個勤勞、正直、堅韌的人。我常常給她講述父母的故事,告訴她生活的真諦和價值。女兒在我們的熏陶下,展現出超乎年齡的成熟與堅韌。她在學校里勤奮學習、不怕困難;在生活中,她樂于助人、誠實守信。每當看到她的成長,我都深感驕傲,也更加堅定要將家風傳承下去的信心和決心。
三代家風,代代傳承。從父母的堅韌不屈,到我們這一代的自信擔當,再到下一代人的開放多元,家風傳承宛如精神血脈不斷流淌。它教會我們如何面對生活的挑戰,如何堅守自己的信仰。
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將繼續傳承這份寶貴的家風,讓家庭的光芒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