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10月25日電(記者岳文婷、趙鴻宇)望著長勢高矮不同的玉米,河北省平鄉縣董家莊村的種糧大戶董丙坤卻很欣慰。這是他種的120畝玉米試驗田,其中80畝用于玉米品種對比,40畝用于農藥使用對比。除試驗田外,他還流轉了1700多畝土地種植大田作物。
10月18日,農技人員和董丙坤(右)在試驗田查看玉米長勢。新華社記者 岳文婷 攝
“種子適不適應本地環境對收成影響很大,多年前,我在外地看到一個小麥品種產量很高,第二年就種植了150畝,但產量甚至不如普通品種的三分之一。”董丙坤說,此后他認識到,一個品種在外地能豐收,不代表能適應本地的土壤和氣候。
2011年,平鄉縣開始建設農作物品種對比試驗田,遴選適合本地種植的種子并探索種植新模式,董丙坤踴躍參與。
在董丙坤的試驗田里,記者看到一個個標有京科999、登海685等名稱的標識牌。“這3畝玉米是中農大178,旁邊3畝是NK815,從長勢上已經能看出差別,一種穗位高、耐密性好,一種穗位低、抗倒伏能力強……”董丙坤說,今年他對27個玉米品種進行了試種,測試種子的耐藥性、豐產性等。
“2011年以來,我參考試驗田里的對比結果,多次更替大規模種植的玉米品種。從最早種植的鄭單958、中科11、先玉335等,到現在的登海685和先玉1466,玉米畝產增加了400斤左右。今年在試驗田又發現兩個品種表現不錯,計劃明年分別種植200畝。”董丙坤說。
10月18日,工作人員在試驗田進行測產。新華社記者 趙鴻宇 攝
試驗田也為當地種糧大戶和普通農戶提供了參考。平鄉縣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劉志坤說,今年縣里已經多次組織農民合作社、種糧大戶等到董丙坤的玉米試驗田參觀,實地考察不同品種的玉米長勢。
“這幾天,董丙坤的試驗田陸續收獲,我過來再看看幾個品種的具體表現。”平鄉縣尹村橋村種糧大戶郝軍喜說,“最近幾年都從試驗田里找合適的品種,我種了500畝玉米,今年畝產1300斤以上,較5年前相比,畝產提升了100多斤。”
平鄉縣副縣長董輝說,近年來,依托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當地建設了多個玉米、小麥、油葵等品種對比試驗田,同時開展農藥對比、化肥對比、種衣劑對比等試驗。
記者采訪了解到,試驗田的豐收預示著更多土地可以試種新品種,為未來增收打下基礎。目前,河北大部分地區都有試驗田,對穩步提升糧食產量和質量,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有較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