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席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讓更多人了解亂彈、喜歡亂彈、傳承亂彈,讓亂彈能走上更大更遠的舞臺。”日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威縣亂彈省級傳承人時敬華接受采訪時如是說。
時敬華是威縣固獻鎮馮莊村人,多年來,她致力于亂彈藝術的保護、傳承和發展,義務為群眾演出1.3萬場次,培養了100余名亂彈藝術人員。
威縣亂彈是一個多聲腔劇種,被稱為戲曲研究的“活化石”。時敬華自幼學習亂彈,拜多位名家為師,刻苦鉆研亂彈藝術,如今已有40多年,參演的亂彈戲曲節目多次在省、市電視臺播出。
多年來,為了將威縣亂彈藝術發揚光大,時敬華年年出門義務演出。不管環境多艱苦,條件多惡劣,她都義無反顧。她的丈夫也十分支持她,鼓勵她把亂彈藝術傳承下去。
“《河東路》是一個失傳上百年的威縣亂彈劇目,我和我丈夫經過8年的努力,終于還原了這個劇目?!睍r敬華說,8年間,走訪了上百個村、鎮,查閱大量資料,在多位亂彈老藝人共同努力下,才使這個劇目再現風采。
為了培養更多的傳承人,2017年,時敬華自費開起了“有賞”學習培訓班?!皩W習戲曲對年輕人來說是門‘苦差事’,不僅需要扎實的基本功,還需要更多的熱情和耐心,我們就給他們一定的獎勵來激發他們的興趣。”時敬華說,5年來,共吸收學員80余名,收徒12名,并堅持在每周末開課學習亂彈基本功。
“要把這項非遺傳承下去,絕不能讓這門技藝在我們手里斷層?!睍r敬華還以師帶徒的形式進校園進行展演,邀請中小學生到亂彈藝術展館來參觀,通過各種方式讓孩子們親自體驗亂彈、了解亂彈,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孩子們學習亂彈的興趣。時敬華先后榮獲“河北好人”“邢臺好人”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