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常態長效推進文明城市創建
聚焦急難愁盼 提升幸福指數
本報訊(記者席晶 通訊員史磊)“以前下班回家最發愁的就是找不到停車位,現在好了,可以免費把車停進襄都區城管局單位院里。”日前,襄都區春暉小區居民李女士高興地告訴記者,自從主城區機關事業單位內部停車場分批向社會免費錯時開放以來,她停車方便多了。
今年以來,我市堅持傾聽群眾呼聲、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常態長效推進文明城市創建,不斷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群眾幸福指數。
“我們家樓下的路燈壞了,孩子晚自習回家特別不安全,我在社區‘百姓議事廳’微信群里反映問題后,當天就得到了解決。”家住信都區守敬社區的陳女士說。據統計,我市已設立8500余個“百姓議事廳”微信群平臺,廣泛發動活躍在基層一線的文明實踐聯絡員,構建起24小時在線、全市域覆蓋的線上服務矩陣,為群眾解決生活難題,真正實現了“小事不出小區,大事不出村莊(社區)”。
老舊小區改造備受市民關注。我市創新實施老舊小區改造“8+N”模式,結合民意調查和實際需要,把小區雨污分流等8項改造內容列為“規定動作”,確保基本的民生需求得到滿足,再根據居民意愿在加裝電梯、養老、撫幼、停車等公共服務設施方面選擇確定改造項,“改不改,怎么改”由居民說了算,不斷增強著市民獲得感、幸福感。
我市以“讓市民方便之事更方便”為目標,開展城市公廁“廁所革命”,落實“+母嬰室”“+休息區”“+志愿服務站”等措施,集中力量提升城市公廁建設檔次和服務水平,為上百座公廁安裝隔斷及廁門,完善廁內沖水、便器、洗手、隔斷、保暖、照明、通風及無障礙設施,成為文明城市創建為民實踐新陣地。
我市還在全市范圍內建立了5569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完善了6061個學雷鋒志愿服務站、432個戶外勞動者愛心驛站的文明實踐功能,打造了11個“溫暖之城”主題公園,拓寬文明實踐“最大半徑”,惠及更多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