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法院創新建設生態修復司法保護教育基地,為太行山生態環境司法保護提供“邢臺方案”
以司法之力守護綠色太行
通訊員 張偉亮本報記者 王露橦
漫步在大沙河南岸的邢臺市1號生態修復司法保護教育基地,綠蔭成行,一眼望不到邊,身處萬株林木之間,令人心曠神怡。然而,誰能想到,這里曾是一片因非法盜采形成的砂坑。
昔日滿目瘡痍的砂坑如何變成了萬株林木的綠海?
事情要從2019年說起。某農業開發公司在大沙河南岸實施沙化土地及坑洼土地改造土方回填項目時,違反協議超采砂土進行出售,造成項目土地形成大面積砂坑,大片砂質土地裸露地表。
“現場勘查發現,案發地周邊地勢平坦,植被覆蓋率低,缺少植被、高坡等防風涵水帶,極易產生揚塵污染、水土流失等問題。時間拖得越久,環境損害的風險、環境修復難度也會逐漸加大?!痹摪赋修k法官贠彥強介紹。
如何讓受損環境及時止損、盡早修復?南和區人民法院發出全省首份環境修復令,責令被告將已挖出的砂土進行回填。當事人主動履行,及時回填了砂坑,使環境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復。
追求良好的生態環境沒有止境,如何更好地發揮自然資源生態功能,持續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市法院一直在探索。
市法院環境保護審判庭庭長李虹說:“案件不是一判了之,生態環境修復才是目的。全市兩級法院努力實現懲治違法犯罪、賠償經濟損失、修復生態環境‘一判三贏’,為推動生態修復司法保護機制建設探索出了新路子?!?/p>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根據方案內容,賠償義務人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害無法修復的,其賠償資金作為政府非稅收入,納入預算管理,賠償權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門或機構根據磋商或判決要求,結合本區域生態環境損害情況開展替代修復。
如何利用和發揮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的作用?市法院成為河北省第一個“吃螃蟹”的法院。
2020年1月,市法院以報告形式向市政府建議建立環境修復資金專用賬戶,市政府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決定設立“市中級法院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專用賬戶”,核算法院判決、調解生效的法律文書確定收取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專項用于生態環境修復。
該賬戶是全省第一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專用賬戶,為邢臺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提供了強有力保障。
2020年12月,市法院從專用賬戶劃撥600萬元,當地政府投入配套資金700萬元,啟動邢臺市1號生態修復司法保護教育基地建設,將大沙河南岸的廢棄砂坑建成了集生態恢復、公眾參與、宣傳教育于一體的生態公園。
市法院環境保護審判庭法官郭振旗介紹說,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統一管理,統籌使用,集中優勢資源建設生態修復司法保護教育基地,迅速形成規模效應,是踐行恢復性司法理念,解決以往只追究環境損害者刑事責任,環境損失得不到賠償、環境損害得不到修復、公共環境得不到保護等問題的具體實踐。
自1號基地建設以來,不到3年時間,我市已陸續建成8個以太行山復綠為主題的生態修復司法保護教育基地,著力推進太行山礦山修復、補植復綠,參與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服務地區產業結構綠色優化升級。
站在5號生態修復司法保護教育基地觀景臺上,遠眺郁郁青山,很難想象這里原來是一座廢棄的礦山。該基地自2021年11月啟動建設以來,平整場地40.3萬平方米,新植各類苗木77萬余株,播撒草籽1800余公斤,基地建設與自然環境實現深度融合。
7號生態修復司法保護教育基地位于臨城縣泜河沿岸,過去上游河道無序采砂,地表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河床沙化現象嚴重。如今,走進基地,映入眼簾的是一幅河暢水清、魚翔淺底、岸綠景美的山水畫。
……
從無到有,循序漸進,分布于太行山邢臺段內的8個生態修復司法保護教育基地,宛如綠色海洋中的一串明珠,群花爭艷、岸綠水清,成為太行山麓賞心悅目的風景線。
據了解,2018年以來,全市兩級法院審結環境資源案件1206件,判令生態損害賠償金1.14億元,劃撥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3800余萬元,帶動地方政府投入配套資金3億元,8個生態修復司法保護教育基地累計復綠面積1688畝,增植新綠180萬余株,年均固碳5400噸。
“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最嚴密的法治作保障?!比珖舜蟠睚R秀敏表示,邢臺市兩級法院把審判工作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全局,堅持懲治性與恢復性司法理念并重,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專用賬戶,建設生態修復司法保護教育基地,找準了環境司法關鍵點和切入點,為太行山生態環境司法保護提供了“邢臺方案”。
“太行山是京津冀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加強太行山生態環境司法保護,是保障生態安全和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必然選擇?!笔蟹ㄔ狐h組書記、院長趙倩表示,以司法之力守護壯美太行,是歷史使命也是時代擔當,全市法院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一體化保護好太行山脈,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貢獻司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