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籍明泉通訊員王聚芬、張博)自7月28日5時至7月31日17時,信都區平均降雨量374.9毫米,最大降雨量在白岸鄉大西莊村,為607.5毫米;74個山洪觀測站中,500毫米以上站點8個,均位于冀家村、將軍墓、漿水等西部山區鄉鎮。
為應對此次持續強降雨過程,確保全區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信都區強化安排部署,細化應急舉措,搶抓防汛主動權,多舉措保障平穩安全度汛。
嚴格落實汛期值班值守和指揮部集中辦公制度,專人輪班24小時盯守49個氣象觀測站、74個山洪系統站點雨情,四川三河徑流,六庫和68座塘壩水情,每小時通報情況,強降雨期間隨時通報,確保發生險情后第一時間決策、處置。
針對轄區面積大、人口多的特點,信都區對群眾和重點防汛點位實行網格化管理,區級領導、鄉鎮(街道)、村(社區)逐級包聯,指導安全度汛,協助受威脅人員轉移,實現“應轉盡轉”。同時,每個鄉鎮設置物資保供點,商超代儲充足的米面油水等生活必需品,根據需要第一時間供應到位,全力保障群眾生活用品供應。在大戈廖村等集中安置點和臨時安置點,居住著因山區地質災害避險和受持續強降雨影響需轉移的群眾,信都區準備了充足物資,安排專人負責保障供應,確保受安置村民安全度汛。
嚴格落實“五停”(停工、停產、停運、停課、停業)要求,自7月28日起,區融大公交公司123輛通往山區的公交車全部停運,旅游景區、民宿全部暫停營業,所有河道工程全部停工,人員、設備全部撤離。對運輸車輛相對集中的邢左、邢和、邢昔3條省道進行交通管制,“雙向”管控,嚴防車輛和人員涉險通行。組織專家、技術人員對過河、過橋路面和地質災害點開展不間斷巡查,嚴密防范強降雨可能引發的山體滑坡等風險隱患。安排專人對南水北調渡槽、鐵路橋涵、建筑基坑以及雨水井、污水井等風險點位進行巡查盯守,全面加強城區防范應對措施。
武裝部、電力、交運、消防、通訊等部門組建多支應急搶險救援隊伍,合力應對強降雨對交通、供電、通訊等方面帶來的影響,盡快恢復電力、道路和通訊等基礎設施。武裝部組織民兵和預備隊230余人,區交運局出動37臺機械、41輛大貨車、800余人次,按照“先通后暢”的原則,清理落石、治理塌方,全力開展道路搶通修復工作;環城供電公司組織22支電力搶修隊,出動25輛搶修車輛、196名搶修人員,對15個鄉鎮電力設備受損情況進行排查和應急處理。截至7月31日15時,59個村、16485戶居民恢復供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