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峽晚霞云海
九龍峽水韻
本報記者 郭文靜 通訊員 檀雪
眼下,消暑納涼正當時,夏季“清涼游”頗受青睞。老龍潭是信都區九龍峽自然風光旅游景區的一處勝景,此處瀑布自絕壁之上飛流直下,沖入潭中飛珠濺玉,妙趣無限,也使得九龍峽成為避暑佳地。
1
太行奇峽飛瀑盡享夏日蔥蘢與清涼
作為國家4A級景區,九龍峽享有“太行自然風光明珠”的美譽。其擁有罕見的幽谷奇峽,景區步移景異、季更景變。峽谷因本身谷地狹深、谷坡陡峻等特征,又有山高、林密、流水在周圍加持,造就了獨立于周圍環境的涼爽小氣候,堪稱“天然大空調”。
景區群山疊翠,茂樹遮天蔽日,溪水潺潺,很遠就能聽到水流擊打石壁的聲音。沿著蜿蜒曲折的石徑與階梯一路向上,聲音越來越近、越來越大。峰回路轉,細流從山間伴著節拍流了下來。伴隨陣陣轟鳴聲,便來到老龍潭瀑布前。
只見瀑布自絕壁之上飛流直下,落差達100余米,打在潭中巨石上,銀花四濺,恰似李白的詩句“疑是銀河落九天”,前來打卡的游客無不驚嘆連連。潭三面環山,由一個人工雕刻的巨龍圍著,高高昂起的龍首對著潭噴出股股清流。在一片水霧之間,襯托出巨龍“噴云吐霧”的氣勢非常壯觀。古代詩人李京曾賦詩盛贊:百丈懸崖萬嶺圍,半天瀑布雨霏霏,日光水影碧空落,疑是春山上下飛。
由于長期落水的沖擊和地質變動,老龍潭瀑布下形成罕見的前后兩個石潭。后潭尚淺,前潭深不可測。雙潭四周平整光滑,猶如一個巨大的寶葫蘆,傳說,陰雨天常有神龍飛出。
2
深挖歷史資源打造旅游文化活動品牌
老龍潭所在的九龍峽歷史文化厚重,這里是一部厚重的歷史文化長卷,自古以來被稱為“龍宮”。中國龍文化成為九龍峽文化旅游主題。
近年來,九龍峽景區進一步挖掘九龍峽文化內涵,以桃花節、山水節、紅葉節和冰雪節等文化活動為平臺,著力打造旅游文化活動品牌。今年桃花節期間,景區陸續舉辦“太行山九龍峽國際寫生基地”啟動儀式和首屆九龍峽“太行山國際寫生藝術季”活動。活動將持續到十月下旬,期間舉辦各類寫生采風、藝術創作、書畫藝術公益大講堂、藝術創作作品展及優秀作品評選、作品收藏公益銷售,藝術研討與交流等系列活動。
同時,打造了我市首個太行山國際藝術寫生基地及太行山九龍峽駐地藝術家驛站。該驛站以特色山水風光為背景,以書畫、攝影創作為載體,深度挖掘九龍峽山水文化、太行山民俗文化,精心打造常年為全國大中專藝術院校、書畫藝術家、藝術團體、文藝創作、寫生采風等提供集吃住、游娛、寫生、創作、作品展示、藝術交流、公益大講堂等為一體的全方位的服務平臺。
3
做好“旅游+”文章助力鄉村振興“加速跑”
九龍峽景區內有一處百畝栗園,眼下花香飄滿景區。
由于土地富含豐富礦物質且光照充足,這里板栗更加軟糯香甜,適于糖炒,還可用于加工糕點、栗子罐頭、代乳粉、栗子蜜餞等;栗花可加工蚊香;幼枝葉樹皮、栗蓬含鞣質12%以上,可提制栗膠;板栗各部分皆可入藥……栗子樹全身都是寶,成為附近群眾致富“搖錢樹”。
漫步于物產豐富的九龍峽,還有野生的名貴藥材,如何首烏、靈芝、丹參、天南星、黃連等都隱藏于山林之中;常見的還有野核桃、野葡萄等,深受采購商、游客青睞。
因追尋老龍潭瀑布前來九龍峽的游客量不斷增長,當地特色農副產品銷售量隨之增加。伴隨鄉村旅游需求旺盛,打好“特色牌”尤為重要。
建設的九龍峽度假村坐落于上龍門區域,依山而建,群山環抱,建筑新穎獨特,一度成為網紅打卡地。依托房車、自駕車營地,九龍峽推出夏季高山露營音樂節,為周邊游客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戶外旅游服務。如今,每年一度的九龍峽桃花節、高山露營音樂節、龍文化節、紅葉節、冰雪藝術節已成為邢臺亮麗的旅游名片,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也使附近村民享受到越來越多的旅游紅利,旅游業正在成為附近村莊鄉村振興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