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張玉坤 李勇)深秋的清晨,當環衛車輛小喇叭兒聲音漸近時,臨西縣搖鞍鎮鄉修棗科村的村民便不約而同走出家門,將收集好的生活垃圾投放到車上。
“村里有200多住戶,俺駕駛收集垃圾的電三輪每天在村里街道、胡同早晚各轉一次,完全能滿足大伙兒投放垃圾的需要。”修棗科村保潔員史慶華說,他還帶著工具,及時清理街巷上出現的零星垃圾。
“保潔車輛上門收集的生活垃圾,被運送到村外臨時集中存放點后,當天就會被清運至垃圾壓縮轉運站進行再處理,從沒有隔過天。”修棗科村黨支部書記修新華說,“正是這種從上門收集到當天清運處理垃圾不落地的處理舉措,讓群眾生活環境有了大變化。”
如今,在配備充實保潔人員、配置完善環衛設施的基礎上,臨西縣已有78個村莊實現生活垃圾上門收集,預計到明年6月份,可實現所有村莊全覆蓋。
為構建長效保障機制,臨西縣實行公司化運營模式,整合資金用于農村環衛長效管理和環衛設施建設。組建了千余人的專業化農村環衛隊伍,開展農村環境清潔、生活垃圾轉運、人居環境治理等社會化服務。每個鄉鎮建設了垃圾壓縮轉運站,所有村莊配置了垃圾收集、轉運的器具、車輛,固定了垃圾臨時集中存放場地,確保了農村垃圾定時清運、日產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