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都區祁村:生態鄉村景如畫
本報記者韓芳凝
開欄的話:
產業提質增效、村莊生態宜居、農戶增收致富……鄉村全面振興的美好藍圖正在邢臺一步一步變為現實,即日起,邢臺日報社推出“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型融媒體采訪直播活動,邢臺日報同步開設專欄,共同用鏡頭留下鄉愁的記憶,以筆墨記錄鄉村的變遷。第一站,我們來到信都區羊范鎮祁村,一同探尋美麗鄉村的振興“密碼”。
交錯縱橫的街道干凈整潔、灰瓦白墻的房屋古韻十足、黨建文化長廊紅色氛圍濃厚。9月7日,氣爽風涼,走進信都區羊范鎮祁村,別致的鄉村風景讓人心曠神怡,而這一切得益于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推進。
“這片地方原來堆滿了柴草垛和垃圾,我們走的路都是泥土石頭路,下雨天街上污水橫流、處處泥濘,環境非常差。”村民胡玉明指著村里新修的街道回憶說。
變化開始于2016年。祁村村民在村干部的帶領下開始拆除私搭亂建,清理垃圾堆、柴草垛,在道路兩側安裝路燈,天然氣直接通到每戶村民的屋里。村里還聘用了保潔員,每天定時打掃衛生、清運垃圾,村民逐漸養成了不亂扔垃圾、維護公共環境的良好生活習慣。
“現在村里吃的是水廠的凈化水,大街小巷的水泥路、瀝青路實現全覆蓋,旱廁改造率達到了100%。”村里發生的變化,讓村民羅宗魁感觸頗多。
走出村委會的大門,只聽見門外歡快的音樂響起,在祁村黨建活動廣場上,越來越多的村民隨著音樂的律動跳起舞來,音樂噴泉前,三三兩兩的游客在一旁拍照打卡。據悉,祁村組織成立了舞蹈隊、秧歌隊等一系列文體活動隊伍,村民們的文化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先行。祁村在村西的荒山坡上建起了光伏發電項目,村集體每年增收77萬元。不僅如此,村民的屋頂也被一并租賃下來,搭起了太陽能發電板。截至目前,祁村有100余戶村民在自家房頂上安裝了太陽能發電板,每戶年收入可達2500元,光伏發電項目讓村集體和村民們收入“水漲船高”。
“立足環城優勢,祁村確立了打造‘觀光采摘+農事體驗+農家樂’的總體思路,引導農戶種植甜瓜、草莓等特色作物,實現了鄉村面貌提升與經濟發展有機結合。”祁村黨支部書記羅文海告訴記者。2021年,祁村采摘園共獲得經營性收入30萬元,帶動近200人就業。
現在的祁村,衛生室、便民服務大廳、村史館等服務設施一應俱全,村內的古戲樓等歷史遺跡保留完好,一幅“產業興旺、宜居宜游、村美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這里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