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首個《學校放心食堂建設管理規范》地方標準正式實施
(資料照片)
我市現有學校食堂2120家,在校就餐學生130萬人。為進一步規范學校食堂建設,引導學校履行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筑牢廣大師生食品安全“防火墻”,市市場監管局創新舉措、先行先試,率先在全省探索制定了《學校放心食堂建設管理規范》地方標準,并于本月正式實施。
邢臺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侯東杰 通訊員 張健
對全過程管控定標劃線 適用食堂的新建、改擴建項目
《規范》以健全學校食品安全風險防控體系、保障集中用餐安全為目標,從食堂軟件、硬件、設施設備等方面,對學校食堂各環節作出詳細規定,適用于全市幼兒園、普通中小學校(含特殊學校)、中等職業學校、高等學校食堂的新建、改建和擴建項目。
其中,對食堂選址、面積、墻體、地面、門窗、操作間區等制定標準,讓食堂建設更標準;對食品處理區、備餐間、就餐區制定標準,讓食堂布局更合理;對供水排水、清洗消毒、個人衛生、通風排煙、加工制作、電子監控等設備制定配置標準,讓設施設備更齊全;對食品原材料采購、貯存、加工、烹飪、備餐、配餐等制定標準,讓加工過程更規范;對組織機構、食品安全管理人員、食堂從業人員制定標準,讓人員管理更嚴格;對食品留樣、食品添加劑使用、健康管理、餐廚廢棄物處置等制定標準,讓制度建設更全面;對培訓考核、投訴處理、自查自糾等制定標準,讓監督管理更有力。
學校實施“明廚亮灶” 后廚加工操作過程“公開化”
《規范》明確實行食品安全校長負責制,并實施“校長陪餐制”。同時,建立由校領導、食品安全管理員和食堂管理人員等組成的食堂管理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小組工作職責和成員工作職責,領導小組定期對學校食堂工作開展督查。
食品安全管理員負責組織開展學校食品安全自查、風險排查和隱患整改;組織學校食堂從業人員參加食品安全知識和技能培訓、考核和健康檢查;對購進的食品和食品相關產品質量進行查驗,落實索證索票、食品留樣等制度,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檔案。
《規范》明確要求,學校實施“明廚亮灶”,通過視頻監控或“視頻+互聯網”的方式實現后廚關鍵崗位加工操作過程“公開化”,實現學生和家長看得見的監督。
中小學、幼兒園食堂 不得制售一切高風險食品
《規范》明確要求,中小學、幼兒園食堂不得制售冷葷類食品、生食類食品、裱花蛋糕,現榨果蔬汁、四季豆、鮮黃花菜、野生蘑菇、發芽土豆等高風險食品;不得現場加工活禽,不得加工、銷售野生動物。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不得采購、貯存、使用亞硝酸鹽(包括亞硝酸鈉、亞硝酸鉀);使用甲醇、丙醇等作燃料,應加入顏色進行警示,并嚴格管理。
《學校放心食堂建設管理規范》地方標準的發布,為全市2120家學校食堂“立規矩”,有利于科學指導和合理規范全市學校食堂建設與管理,保障廣大師生的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下一步,全市市場監管部門將在學校食品安全專項檢查工作中,加強對標準的宣傳貫徹和推動,按照“建設一批、整改一批、淘汰一批”的辦法,規范全市學校食堂管理,形成學校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