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窮日子
本報記者孫建偉通訊員張玉坤 張濤
日前,在臨西縣趙白地村,村民趙銀剛家要建新房的事兒,成了鄉鄰們議論的話題。“以前趙家是全村有名的深度貧困戶,如今靠著學來的技術,脫了貧,翻了身。”村委會主任趙自波感慨頗多地說。
趙銀剛今年40歲,母親過世早,父親患病常年吃藥,加上還要照顧兩個孩子,僅靠家里幾畝地生活,日子過得非常拮據。2015年10月,趙銀剛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黨和政府的扶貧優惠政策逐步影響、改變著一家人的生活。
2016年3月,縣里實施地點、工種、權益“三保障”的貧困人口外出務工工程,趙銀剛主動報名,赴山西一家建筑公司做工。憑著一身力氣,每月能掙4000元不等的務工收入。2017年底,趙銀剛還清外債,退出了貧困戶的行列。
但沒想到,2018年初,趙銀剛父親突發重度腦出血,幾經搶救保住性命,但家里又欠下兩萬多元外債。“幸虧扶貧政策好,治療費報銷了絕大部分。不然,這一輩子都別想翻身!”趙銀剛說,必須找到更好的掙錢門路,再打一個翻身仗。
轉機出現在2018年底。為拓寬農村勞動力就業渠道,國網臨西縣供電公司聯合縣有關部門,免費開展低壓電工作業技能培訓。
得知這一消息,趙銀剛興奮了起來:“學了本事再掙錢,咱的好日子就在前頭!”經過1個多月的學習,他掌握了室內線路、電器開關布置安裝等低壓電工作業技能和電工基礎知識,還考取了低壓電工操作證。目前,他已在南方一家建筑公司務工兩年多,日工資300元以上。近兩年來,國網臨西縣供電公司開展低壓電工操作技能培訓3000多人次,幫助像趙銀剛一樣的200多人實現穩定就業。
據悉,臨西縣正式脫出省級貧困縣行列后,先后建起“扶貧微工廠”“細胞工廠”230多家,帶動4000多脫貧人口實現就業,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還實施產業扶貧項目280多個,帶動貧困戶年均增收500余萬元。
“這次徹底翻身嘍!等俺再大干一場,建新房、買汽車都不是問題。”趙銀剛言語之中自信滿滿。